誤把馮京作馬涼


2362 期(2009 年 11 月 29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考試及評核局剛公布2009年中學會考及高考的考試報告,指學生大多欠缺良好、廣泛的閱讀習慣,導致作文內容視野狹窄、表現幼嫩;口試則內容貧乏、識見薄弱,引用時事及歷史時張冠李戴,之前有高考生以為愛恩斯坦發明電燈膽,今年則以為是安徒生??」

《明報》19·11·2009

  香港中小學生一定聽過愛迪生這個名字,小學課本至今還保留愛迪生在火車上給打耳光的故事,只是學生們長大後個個做了「差不多先生」,有把愛迪生等同愛恩斯坦,有將愛迪生誤作安徒生,總之有一個字相同就以為是同一個人。

  為甚麼小學時明明讀過愛迪生,默寫過這個名字許多遍,測驗考試時也一定寫過這三個字,長大後竟然不甚了了的誤以為是愛恩斯坦或安徒生,原因可謂眾說紛紜。教育局的專家們傾向把問題歸究於課程設計,認為禍首是填鴨式教育,硬繃繃的將愛迪生這個鬼佬名字塞給小學生,結果他們無疑是死記了這三個字,但考完試就立刻忘記了,無怪幾年後遇上「誰發明電燈膽」這個題目,他們「愛」是愛,不過是愛恩斯坦,又或者「生」是生之不過是安徒生。專家們的建議是廢除填鴨式教育,叫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整個課程要範式轉移,這才可以令學生起死回生。

  但專家們不能解釋的是,為甚麼香港的小學生唸小三小四時學了愛迪生這個名字,卻在往後幾年彷彿與這個名字絕緣,沒有讓這三個字繼續存留在腦際?他們有在網上的搜尋器追查過愛迪生的生平和貢獻嗎?他們有到圖書館的名人傳記欄或科普欄找過關於愛迪生的書嗎?他們到科學館參觀時又有否追問過電燈的發明嗎?甚至最簡單的問題:他們和爸媽到超級市場買電燈膽時,有否想起愛迪生?又或者偕父母坐火車時,又有否想起愛迪生在火車上被打一記耳光的傳說?

  如果香港的莘莘學子完全缺乏這份尋根究底的求知慾,只是把時光揮霍在上網玩facebook及msn,暑假到書展也只是為了看𡃁模,則甚麼範式轉移、通識教育也沒啥用。教育制度誠然要與時並進,但不要忘記人的質素和自動自覺也很重要。學生如果失去了求知慾和探索精神,甚麼範式轉移也無補於事。

  教育局又大力推行通識教育和新高中學制了,但通識教育的黃金歲月早已逝去,六、七十年代中學生人手一本《十萬個為甚麼》,它才是真正通識的日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正好讀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