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懷社會


2323 期(2009 年 3 月 1 日)
◎ 教會之聲 ◎ 劉達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五十至六十年代香港經濟貧乏,教會曾向貧苦大眾派奶粉、衣物。至今,未信主的老人家,仍說教會的救助叫他們刻骨銘心。時至今日,香港又面對同一情況了。扶貧的同工在旺角派飯的時候,看見人在餐廳的豬餿水中撈食物,真是可悲!

  攔阻教會關心社會的因素

  以往,教會不關懷社會的原因很多,有認為貧窮人是懶惰的,又拒絕相信耶穌,所以助人脫厄離困,是白費心思,不如先向他們傳福音。有些人覺得社會問題太大,教會力量有限,杯水車薪,就索性只求自保。更有人說主快來了,世界愈來愈壞,是必然的現象,無謂嘗試逆轉這趨勢。

  有教會認為,社會參予是信徒個人的責任,信徒自覺去關懷,教會整體不宜有所行動。更多的信徒,對世界不聞不問,加上不認識做社會關懷的機構,就更裹足不前了。

  為何要關心社會

  其實基督徒關懷社會,有穩固的聖經神學基礎。從神觀來說,神有豐盛的慈愛及憐憫,我們該效法祂關心社會。從人觀來說,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所以無論人有多墮落,信主與否,他仍有神形像的尊貴及價值,我們該關心他。從創造論來說,我們關心社會,因為世界是神造的。從救恩歷史來說,無論出埃及記、聖潔法典、先知的信息都要求神的子民百姓關心社會。道成肉身更是說明神不只愛抽象的世界,乃是介入實質的社會。天國的要求(太廿五31-46),末世論新天新地的特性,都叫我們明白神不只愛人的靈魂,也關心他們的肉體。

  社區關懷模式

  社會關懷的模式有不少,要用得其時,並要防避一些危機:

  1. 救濟式

  當人要斷糧斷炊時,教會該為社區建立糧食庫。但切勿將信主成為人得幫助的條件。不要從安撫良心的動機出發,這會叫教會點到即止,只做表面功夫。亦不要以高貴訪客的身分出現,叫人覺得你是施主,他是受惠者。

  2. 長期整全承擔式

  救濟是緊急時做的,之後,我們要顧及受助者的全人—家庭、婚姻、親子、居住問題等。但這些問題背後,卻是系統性的問題,我們要找出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才能治本,不只治標。但當教會以這模式關懷社會時,要小心不要叫受助者習慣倚賴外援,製造了一個不平等及不健康的關係。

  3. 助人自助

  長貧難顧,所以要幫助受助者自力更生,有健康的自我形像,甚至成為助人者。這個模式,包括給予小額貸款,幫助及訓練人創業,避免了受助者倚賴外來者的危機。

  因金融海嘯的影響是翻天覆地,所以教會的回應也該舖天蓋地,無孔不入(pervasive),這樣才能重執教會在社會關懷上的屬靈權柄。企業家、從政的信徒,要結連一起,群策群力,思想如何為窮人創業。福音機構、教會的社會工作單位、要為教會加力(empower),以致能關懷貧窮人,催化教會的社區承擔的夢想成真(facilitate)。各教會、教會學校、福音機構要結連一起,產生協同作用(synergy)。神要搞動一社會關懷運動,要在社會各界中突顯香港教會在危機中的角色(impact & visibility),以致教會能「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下)

  

劉達芳(禧福協會會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