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情緒


2315 期(2009 年 1 月 4 日)
◎ 信仰交叉點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若干年前流行一時的「耶穌受難曲」,我看了沒啥感動,只是佩服導演那麼血淋淋的演譯耶穌受刑的情節。但看近期幾齣電影,如「海角七號」以至周星馳的搞笑片「長江七號」,有些地方我竟給感動到流淚,究竟這些反應正常嗎?

  

  純粹從情緒反應的角度考慮,所謂「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是一個無段的「續譜」(continuum)。不同的人對事物的情緒反應,在這條「續譜」上一般都有不同的落點,在乎當事人本身的性格偏向,以及成長過程所受的影響和後天的教養。因此,除非牽涉到比較極端的情況,譬如說一般人都哭的時候你卻忍俊不禁,或一般人都笑的時候你卻哭了起來,那就該去請教專家做點檢查,否則根本無須放在心上。

  譬如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多愁善感,有些人卻在歡笑聲中長大;有些人喜歡周星馳,有些人則對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波蘭「電影詩人」)情有獨鍾;有些人從來只看港產片,有些人則除了港產片甚麼都看。他們對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愛惡也就不足為奇了。

  倘若《耶穌受難曲》有甚麼震撼之處,我看乃在於從來沒有這類宗教題材的電影用那麼「寫實」和血淋淋的手法去表達。坦白說,這種手法對於一般商業電影的觀眾來說其實亦不足為奇,只是導演米路吉遜強調自己是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去處理這套電影,因此吸引了一批不大習慣血腥的信徒觀眾,對於赤裸裸的暴力感到震撼。這對於習慣象徵性表達而昧於現實殘酷的信徒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啟發。只是這最終令人感動抑或反感,又或者好像你那樣,欣賞導演拍攝的技巧,就確實是因人而異了。

  不過,將焦點過分放在刑罰的殘酷性亦有其弊端,彷彿愈是殘酷,就愈會令事情變得偉大。我就聽過有人在佈道會中繪影繪聲地描述行刑的每一個細節,刻意挑動聽者的情緒。只是論殘酷,又怎麼敵得過中國人發明的酷刑如凌遲、炮烙、五馬分屍等?重點是救贖的功效並不在於殘酷的程度,而是在於創造天地的主,竟然自甘卑微,成為血肉之軀,並「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藉著上主成為人子的事實,表明人可以成為上主的兒女!

  我沒有看過《海角七號》,對《長江七號》的印象亦已頗為模糊。但如果它們的某些情節令你感動落淚,我完全不會感到意外。對於宗教情緒,我沒有查考過威廉詹姆斯在這方面的意見,但恐怕亦只是情緒的一種而已。神聖的大概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對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

【信仰交叉點】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