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與欣賞


2297 期(2008 年 8 月 31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基本上以兩種態度去面對環繞著他的世界:操控與欣賞。第一種態度,他視周圍的環境為有待處理的事物、有待協調的勢力、有待使用的物品。第二種態度,他視周圍的環境為有待答謝、理解、珍惜或欣賞的事物。

  「我們用手(“manipulation”中的“manus”是手的意思)創作工具以達致操控的目的,而以耳朵和眼睛去欣賞。以手為榜樣,視力、聽覺,特別是言語,都成了操控的工具。人開始以他的耳朵和他的眼睛去剝削搾取;他的言語成為了工具。

  「情誼建基於欣賞,而操控則是疏離的因由:客體與我有別,物件無甚意義,而我則孤立無援。更關鍵性的是:一個操控的生命扭曲了世界的形象。現實被等同於可利用性:我能夠操控的則是,我不能操控的則非。操控的生命扼殺超越性。

  「有意義的存有,前提是完全以及樂於接納自己本身的存有。知覺力、洞悉的時刻、有幸臨在於時間的展露 ─ 能夠這樣又夫復何求?

  「接納就是欣賞,而賞識力的高度價值,乃在於明白到賞識力似乎是生存的基本先決條件。人類不會死於資訊缺乏;卻或許會因為缺乏欣賞而滅亡。

  「在某個意義來說,聖經的宗教是反抗物質的專制,對抗世界的局限。人可以選擇迷失於世界之中,或者參與管理以及挽回世界。

  「人從開始就既非淹沒於自然之中、亦非完全衍生於自然。他必須拒絕聽任於非人性、聽任於土地、聽任於現實。投降的話,他將逐漸自我滅絕。成為野獸,他變得同類相殘。他並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有自由及能力凌駕於自然之上,去征服和控制它。在普羅米修斯的神話中,人違背天神的旨意而盜取了火種;在聖經中,人受命提升於自然之上。在這種精神下,一部米大示(Midrash;猶太人的舊約註釋)中提到上帝教導亞當生火的藝術。

  「根據聖經,征服自然是達至一個目的的工具;人的管治權是他必須不可誤解或濫用的特權。」—Abraham J. Heschel, “Who is Man?”, pp.82~83

  這個題目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佛洛姆(Erich Fromm)的《擁有抑或存有?》(“To Have or to Be?”)。而從某個意義來說,這確實是生命中一個恆常的掙扎:我們既非不吃人間煙火,活在世上就不可能一無所有;必須「有」卻又不能「擁」,實在是殊不簡單的學問。

  同樣,工具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重要的指標,亦無可厚非地是我們生活改善的必要手段。想像我們今日沒有電腦、冰櫃和抽水馬桶,生活將會變得如何?不錯,在過去二十個世紀,人類都不需要手提電話,而科技的進步亦帶來了不少負面甚至毀滅性的後果,但科技的成就卻無可置疑地表達了人的創意和可能。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我們必須控制我們的資源、我們的環境;而最終來說,我們必須掌握我們的前途、我們的命運!

  只是我們亦知道,誰又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正如我們前幾次在這裡提過,就是哥倫布活在今天,亦未必敵得過DHL、UPS和FedEx等速遞公司舖天蓋地的航運霸業;而莎士比亞面對今天的出版界,亦難保不會輕易被《哈利波特》比下去。就是資源和環境,亦往往被我們愈弄愈糟。

  可是這種操控的心態意識,已隨著科技的成就滲透入我們生活的不同層面,指導著我們的價值和行為。而正如赫素爾所言,「操控的生命扭曲了世界的形象。現實被等同於可利用性:我能夠操控的則是,我不能操控的則非。」一切都明碼實價,被兌換成可茲量度的具體利益。

  更要命的,是就連欣賞、鼓勵、誠懇這些基本的人文價值,往往亦成了經過精打細算的籌碼、手段,為要激勵員工的士氣、催谷銷售的數量、爭取顧客的信任。簡單來說,欣賞,最終仍然是為了操控。

  隨著心理輔導的流行,「專業技巧」的廣受接納和重視,這類情況甚至在教會中亦屢見不鮮。聚會的屬靈氛圍可以用燈光和音樂去刻意營造,聖靈的感動被轉化為個人的魅力和演說的技巧,肢體生活被組織成緊密的人際網絡,堂會中愈來愈多專責行政事務甚至營運投資的同工。…...

  人受託管治世界,但他卻「不可誤解或濫用」這個特權;就跟我們不能沒有,卻又不能佔有一樣。可是這樣誰能做得到呢?「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太十九2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正好讀書天】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