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 @ Campus


2275 期(2008 年 3 月 30 日)
◎ 青蔥校園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親愛的年輕人:

  人的成長是那麼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特別對於青少年人的你,每年每月,甚至每一天,你的身心靈都經歷著快速的轉變,有時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很多影響一生的經歷,亦往往在青少年期就深藏心底。

  青少年在成長旅程中,常面對自我身分的尋覓,既重視關係,卻又容易與人疏離;活在潮流文化、媒體網絡與社交圈子之中,努力建立自我意識,以及打造生活價值觀,卻在去權威化的後現代氛圍中,不容易緊握生命方向,在成長路上徘徊。其實,每一個青少年都有領導潛能,具備多元恩賜,你也不會例外。

  在消費意欲高漲、網絡資訊橫流的大都會,年輕一代面對來自朋輩及成人世界的多元價值觀,並受五花八門擴張慾望的刺激所影響,要為年輕的你打造一個健康及豐富的成長空間,實在非常重要。社會及校園都有不少供青少年學習、成長的平台,務求切合你們的成長階段特色:具備創意、合作、技巧、演藝、思考、感性、體能等元素,並能有助建立友情,貼近潮流特色。

  有想過嗎?有人在校園推動學生樂隊,以夾band作為一個讓年輕學生得以學習、成長的空間。樂隊練習及演出,差不多包含以上所有元素。

  音樂是神賜予人類說話以外的另一種表達和溝通方式,既展露內心感情,亦可陶冶性情;出色的音樂演繹更常叫聽者深感共鳴,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拉近距離。音樂更加是人神之間的一道相遇的橋梁,人可以藉著音樂,或聆聽,或歌唱,來感受神的同在,向神打開心扉。所以,音樂一直是敬拜神的一個重要元素。

  上向的音樂,可以帶引人到神的面前,經歷心靈的轉化和更新;具有正向價值的流行音樂,可以抒發情懷及傳遞美好信息。對於喜愛音樂的青少年朋友,能於音樂世界被神所觸動,並建立自己,實在美麗。你當然不一定要去夾band,但要確信每一個青少年都可以擁有精彩豐富的成長歷程,可以發揮潛能,成就生命的美善。

   祝

  生命精彩美麗!

關心你的 劉國偉


Band @校園

  

  年輕人是怎樣的一群?近年所聽到有關年輕人的報道,總覺得負面的消息比較多,令部分成年人對年輕人三個字有點反應過敏:覺得他們不積極,男女關係混亂,沒有明確的人生方向,整天只是懂得Hea......。這種主觀多於客觀的看法,也曾影響過我,直至我有機會進入校園,進到青少年人當中,帶領他們夾Band(組織樂隊)的時候,漸漸對他們多了一分了解,我發覺我對他們的觀感,在不知不覺間起了變化。

  在夾Band的過程中,我看見他們對夾Band充滿熱誠,他們並非抱著玩耍的態度,事實上,他們希望能將所學到的東西表現人前。在即食文化衝擊下長大的一代,不少年輕人不願意付出較長時間去學習,然而,我卻看到他們自加入樂隊以後,有明顯改變,他們願意經歷艱苦的訓練,讓技巧不斷進步。

  在夾Band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甚至發生衝突,但最終學會了如何與別人溝通及合作。年輕人大多數比較自我中心,透過夾Band,可以有效學習溝通能力,也學懂珍惜與隊員所建立的默契。

  他們都很想表現自己的能力,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價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夾Band是一個平台,讓他們去體認自己的能力,並如何透過合作與付出,製造有價值的事情。年輕人這種尋求自我價值的本能,其實深深埋藏在骨髓之中,我們藉此機會,將神賜與人的潛能,並給予我們每一個人既獨特亦尊貴的身分,告知他們,讓他們看重從創造主而來的生命價值。

  在過去六年接觸年輕人的經驗裡,我發現夾Band除了可以是一個讓他們建立和肯定自我的平台,其實也是我一個與年輕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橋梁,他們會與我分享大大小小的事情,無論學校、家庭、朋友、感情生活等,不單如此,更讓我有機會藉此將正確的價值觀及福音傳給他們。在校園夾Band始終是一個較為容易建立安全感的地方,更不必將夾Band與校園生活割裂出來,耶穌基督在校園Band隊中與人同在,那就是一處門徒訓練,生命成長的美好空間。

  (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製作部主管)

  


<盡情投入享受音樂

  我中三開始參加海爺(編按:羅旭海弟兄)的音樂訓練課程,我是琴鍵手。在學Keyboard 的日子中,一直都很期待可以與其他隊友一同「夾band」。經過大概半年的訓練後,我們終於可以到海爺的band房真真正正地夾band,當時的心情的確非常興奮。由那時開始,我們就每個星期六都會到band房進行練習。

  每次上課,海爺會給各人個別指導,我們則奮興地挑選最愛的歌曲來練習,而海爺則為我們的樂曲加入新的演奏元素,使合奏出來的效果更理想。每次能夠學懂一首歌,然後跟隊友成功地合奏出來,真是有很大的滿足感。而且能夠與好友們一同為著同一個目標去努力、去投放時間練習,一同為合奏好一首大家喜愛的歌曲去付出,然後盡情投入享受音樂,真是一件樂事。我們更有幸可以有很多公開演出的機會,有大型band show,也踏足不同校園、商場等,以自己band隊名義到處演出自己努力練習出來的歌曲,在校內我們簡直是最受人善慕的學校樂隊隊員。

  事實上,在夾band的過程中我們亦遇到很多困難和不開心的時候。我們是一隊全女子的七人band,彼此磨擦自然難以避免。曾經有隊員認為自己跟其他隊員合不來而提出退出樂隊,當時大家都很難受,我們竟不察覺原來我們隊中有人感覺被忽略,隊員間亦曾經出現口角,意見不一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志氣十分消沈,每次的練習時間對大家來說都是最難熬的時間,每人自顧自練習,海爺就在沈默的氣氛中保持他教授音樂的積極。當時的確十分難為了海爺。

  我們升上中五要面對公開考試,所以就停止夾band了,感到十分可惜。記得在我們最後一次練習的尾聲,海爺彈奏出一首詩歌,由我們的老師伴唱。當時我們各人都禁不住流淚,更是一發不可收的淚。大家都很捨不得夾band,亦很感慨地想起這些日子以來,我們曾經所面對過的一切起跌,曾經一同努力、面對起跌的伙伴,今天要面臨解散了。

  雖然在外人看來這只是一項課外活動,但對我們而言,夾band的日子給了我們很多經歷,很多回憶,海爺用音樂將我們連在一起,到現在仍很回味當時與隊友們一同投入音樂的感覺。

  

  


渡到那邊去吧!

  

  先和大家說一個故事:有一夜,耶穌對門徙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眾門徒便與耶穌一同起行。於航行中,忽然起了大風浪,水由四面八方湧入船內,船看來要被打沈了。

  那時耶穌仍在船尾上抱著頭入睡,門徒驚慌失措,便立刻跑去叫醒耶穌,叫嚷道:「夫子,我們要死了,你不顧我們嗎?」

  耶穌醒了,便對著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了。

  當耶穌做完了這個大神蹟時,便對眾門徒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門徒便大大的懼怕,都說這是誰,連風和海都要聽從他。

  我們青少年樂隊事工的起源,或許就是從神的一句「我們渡到那邊去吧」開始。我們於二零零三年七月中旬正式成立了青少年敬拜伴奏小組,其後易名為Reapers,Reapers翻過來即是收割者的意思,我們是抱著一個目標,就是以音樂作為一把稼刀,為神收割屬於祂的靈魂。

  Reapers成立至今,有喜有悲。我們有大大小小的演出、於佈道會中作敬拜、出版屬於我們的音樂光盤等,這些都使我們感覺到真的能為神作工,使我們大大得力。但亦有因隊員的離去、同伴的目標不一等事而跌倒。這就好像坐在水面航行的船一樣,有高有低;有起有跌。

  當我們遇到沈重的打擊時,我們不也是向耶穌高呼,說:「我們要死了,你不顧我們嗎?」而神亦會以每一次用祂的大能大力去帶領我們,因為這方向是神給予我們的,「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這是一個神所給予的展望,神所給予的目標,而且耶穌更與我們一同坐在船中,為我們加力。即使前面是難過的風浪,但我們仍希望能駛到神給予我們的目的地。

  

  


夢見張敬軒

  

  二零零七年的張敬軒,大紅大熱。經過多年耕耘,背負一個內地來港歌手的標籤,最終成功在香港樂壇二零零七年度多個頒獎禮中,被業內人士及樂迷所肯定,充分體認了成功非僥倖的道理。

  張敬軒歌藝好,形象也討好,又具有創作的實力,本身具備了上位的基本條件。然而,具有這些條件的人不只張敬軒一人。成功的路其實並不易走。張敬軒於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初到香港時,也曾對前路感到徬徨,作了打道回廣州的心理準備。事實上,他那個不是本地人的身分,教他需要加倍努力,方可讓香港樂迷慢慢接受。

  他也經過好些沿地踏步的日子,加上對生活與工作環境的適應,還有幾乎不能避免的負面新聞報道,確實不容易。在努力耕耘下,唱片公司給予機會,並得到一些音樂人的支持,在好人好歌及形象宣傳的良好結合下,逐漸累積本錢,時候到了就成為一名炙手可熱的歌手。

  在娛樂圈一度淫照充斥的風潮下,張敬軒的形象,成為一個清新乾淨的選擇。面向傳媒與樂迷時,張敬軒言談頗具內容,也從不掩飾自己的信仰。他當然會唱作情歌,然而他跟樂迷感慨地說,現今的情人換畫太快太頻密,就是欠缺了對情愛的一分珍重,他會提醒樂迷去珍惜眼前人。

  在樂壇跑出頭來,是一件殊不簡單的事。那夜,我在會展聽張敬軒與孫耀威的歌,看著站在台上的歌手,他們的實力和表現叫我享受;我也看著台下尖叫他們名字的觀眾,我很自然就想到,樂迷不會太過思想甚麼「台上一日戲,台下一年功」的道理。樂迷若果真的只是一個消費者,今天喜歡一個樂手,明天追捧另一個歌星,那只是一個消費決定。今天為張敬軒尖叫,改天把他忘掉,也不見得需要找個理由。

  若果我今晚夢見張敬軒,我定會問他,你不會只是甘於滿足市場,純粹把自己打造成為一件商品罷。夢醒以後,我仍然對張敬軒有所期待,作為一名歌手,除了買賣以外,總還有別的生命和事業目標。我也寄望一眾為偶像尖叫的樂迷,要堅持去喜歡一名歌手,不單喜歡他敗賣的形象,也努力去把他以一個人來看待,追蹤有關他的更立體的故事,期待他一些具有水平和深度的價值和看法,還有,他不應該不懂得唱好一首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