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福音事工的合作


2255 期(2007 年 11 月 11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天,香港聖徒相通是不容易的,造成校園福音工作朝向「部落化」,校園信徒只有「支派」的小身分,卻失落了「宗族」的大身分,難怪學生在校園的影響力不斷萎縮 !

  既有不同類型校園的福音事工存在,不存在誰統領誰,不可能合併為一,也毋須這樣做。我們期望不同事工單位不只顧本身發展,要思考如何強化合作,方能在校園發揮更大影響力。網絡年代的合作模式,可以「沙津」與「薯蓉」作為區別,前者在融合過程中仍保持其組成個體的獨特性,而後者是把一切溶合為一。宣教使命的合作模式,筆者看「沙津式」兼容性較大,且與聖經真理接近。沒有人把製造沙津的水果、薯仔全部放在攪拌器內一起處理,弄出來的是「混醬」而非「沙津」。要預備美味的沙津,是個別地處理蘋果 (去皮、切塊、弄乾),薯仔 (去皮、煮熟、切塊、弄乾) 及其他配料,再通通放在一起,混上醬料,再配上其他肉類,成為可口的美食。校園福音事工的合作關係亦是如此,整體的配搭、個別的處理、次序的先後、時間的分配等因素掌握,構成合而作之的美味 !

  真正的「網絡」合作,猶如穿空的網子一樣,留有空間予對方,有時可共同合作,有時宜分頭作事。網絡世界人人平等,大小可以互連,關連 (connected) 是其特性。不合不作的團體只會弱化其影響力,猶如不同經濟體系要強化合作,校園福音事工單位同樣可結成策略聯盟,方能在校園文化更有影響力。

  當校園領袖明白合作關係,不是以大欺小,或堅持本身路線的獨特性,乃對別異人士或團體有所尊重,體諒若干團體有時不方便合作,或一次合作不一定等同次次合作,界限明確,有些事有所為之,也有些事有所不為,才能締造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 校園的場景,本是豐富信徒對教會「大公性」的體驗,而非強化本身的「部落性」;當校園不同背景的信徒也不能走在一起,彼此合作,則我們難以寄望本港教會新一代能更加合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特刊】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