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滅貧」必須從教育開始


2251 期(2007 年 10 月 14 日)
◎ 教會之聲 ◎ 李炳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有報道表示:近年經濟復蘇,但貧窮情況反而惡化,一項研究發現,去年全港有逾133萬名低收入住戶人士,比20年前多逾一倍,佔全港住戶人口逾兩成,即每五個港人就有一人是貧窮人士。根據社聯報告,全港逾76萬名65歲以上的長者當中,逾40% 為貧窮人口,顯示長者貧窮的問題日益嚴重。報告更顯示:香港低學歷非技術工人供求失衡,45至64歲的人士本應正值壯年及事業高峰期,收入應該是人生最高的階段,但貧窮人數升幅卻最大,這反映基層勞工未能受惠於近年經濟復蘇。由於該組別人士多數需要供養子女父母,收入偏低容易引致家庭貧窮,對家庭穩定會有影響。尤其是對兒女的教育和下一代培育的影響更大。香港除了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外,跨代貧窮的現象更為顯著,所謂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而且代代如是,情況令人氣餒。

  關於貧窮問題,專家們曾發表不少研究報告,社會學者亦有不少鴻文巨著,但要徹底解決貧窮的各種問題,真是談何容易,千百年來人類曾用不同方法,希望可以消滅貧窮,但結果都是事倍而功半,有人認為貧窮是基於人本身生活的態度,也歸咎於人的自私和貪婪,亦有將責任推到社會建制和自然環境,但結論亦無法一致。對付貧窮我們曾慣用:「關懷貧窮」、「扶貧」、「抗貧」、「脫貧」和「滅貧」等詞句,但「關懷貧窮」、「扶貧」只是表面上的關心,而「抗貧」、「脫貧」和「滅貧」則在行動上的實踐,在程度上有很大分別。個人認為我們應在「抗貧」、「脫貧」和「滅貧」方面下工夫,否則我們只是隔靴搔癢,徒勞無功,浪費時間與精力。

  最近,由本港多個富有代表性的教會機構組成的「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有見及此,在「跨代扶貧」上表達我們的關心,倡議「新一代成長嚮導計畫」,認為解決跨代貧窮,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教育」下一代著手,鼓勵和培訓有心人士作貧窮孩子們的導師,以亦師亦友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跨代關係,讓孩子們得到關懷,支持和鼓勵,去度過成長期的困惑和難關,並學習社交技能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加強與家人,朋輩和社區的關係,最終達致在學業和進入社會工作上的成功。孩子們需要關懷、鼓勵、扶助、指導和溝通,藉經驗的分享和建立親切和信任的關係,了解生命價值,進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個人深信這是協助下一代「脫貧」的最好方法

  其實,本港不少機構已推行此計畫,如突破機構和新鴻基地產合辦的「師徒創路學堂計畫」,薪火行動的「青苗營」和「小樹成長計畫」,香港教育學院的「伴我同行,朋輩互助發展計畫」,和工業福音團契與社會福利署合辦的「師友計畫」等。成績都非常顯著,但可惜這些只是個別式及短期性的項目,長遠來說,香港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成長嚮導平台,我們深信教會可扮演此一角色,而且個別兒童的家庭也可因而得著關懷,但在培訓導師方面和資源上亟需教會和各方人士的支持。

  今天是「國際消除貧困日」,在我們關懷貧窮的同時,讓我們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徹底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進而達到「脫貧」和「滅貧」的最終目標。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