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與啟迪


2229 期(2007 年 5 月 13 日)
◎ 情理互動 ◎ 陳孟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晏殊《清平樂》

  究竟甚麼是真正的對話?對話之目的又是甚麼?於我而言,對話的價值,是讓我明白自己的盲點,並希祈在對話當中,得到新的認知,即謂之有所學習。或許因為我一生都活在校園中(畢業後第一份工便在大學裡教書,二十年後今日仍然在大學裡教書),自己不一定覺得,別人看我卻可能會認為我太天真(這本身可以就是我的一個盲點),因為我以為自己如此理解對話的意義,別人也理所當然應該這樣理解。但上期立中兄的文章,讓我忽然知道,不同人對「甚麼是對話、對話之目的」可以有不同版本的了解。這絕不是諷刺性的反話,而實在是立中兄的文章裡發了我的一些新思考。

  例如,在我看來,對話不是辯論,即是說,不在乎輸贏勝敗。在我的理想?,假如兩個人對話都只求彼此啟迪;如果被別人指出了盲點,便不但不會覺得輸了敗了,反而會覺得高興,俗語說「塞錢入你袋」,真正受益了。老實說,每一個人都有盲點,能夠被別人指出來,是祝福,不是咒詛。

  如此說,若然對話之目的是為了面對自己的盲點、尋求啟發,也希望對方得到啟發,在對話的過程當中,不被了解,甚至被誤解,便不足介意了。大概可以說,兩個人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在對話的過程中會錯意、捉錯用神,機會應該是很大的,甚至很可能是無可避免的。反而每一次誤解,都是一次契機。甚麼契機?透過澄清誤解,彼此便增加了解,也增加對自己盲點的認識。

  當然,在對話的過程中,不輕易放棄自己原本的觀點,甚至有各持己見的表現,亦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認真的人,更加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原來的觀點,會很落力、很投入地辯護自己原有的觀點,我就是這樣的人。但另一方面,我亦很自覺地隨時準備矯正自己原有觀點裡的偏見或盲點,當努力解釋、澄清、辯護自己原來觀點的時候,其實又很興奮和期待對方指出自己的不足。這種心情,有點似一般人說美國人和日本人的集體性格中都有的一種特點:不甘後人、竭力與別人周旋,但不論在體育比賽、商業競爭、軍事戰爭中,都由衷敬佩比自己強的人(因為當別人打敗自己的時候,正間接指出自己應該改進的地方,對自己是有益的)。

  故此,對話的時候,囉唆也是正常的。因為,囉唆是竭力、努力解釋、澄清、辯護自己觀點的不自覺表現。聖經約伯記裡,約伯和他的朋友們反覆談論對苦難的看法,就是最典型的囉囉唆唆,但聖經把這些冗長的對話都原原本本記錄下來,甚至記載了神讚賞約伯在受苦中的呢喃,最後,約伯承認自己的盲點,得到啟迪之後,在爐灰中懊悔。我看,這就是對話的意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