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方向


2218 期(2007 年 2 月 25 日)
◎ 情理互動 ◎ 陳孟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就算我們用上全部的信仰能力,命運也未必會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而是朝著它必須的方向。」 —德日進

  上次孟賢兄提到他跟父母分享信仰的經驗,叫我也想到自己的一些經驗。

  家父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台灣度過。因為身體的緣故,他是半休養地在一位世交的公司裡辦點事,家母亦伺候在側,隔一段時間才回香港打點一下。因為從事電影業的緣故,家父是介乎傳統知識分子與較新派的文化人之間。傳統詩詞與經典文學他大多能琅琅上口,毛筆字也像臨帖的那樣;但我們幾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隨他跟一些電影界的朋友去當時的「四海」或「賓士域」打保齡球。他喜愛杯中物,自然認同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的處世格言是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樣的人,自然跟當時一般教會傳福音的方式格格不入。可是他亦從來沒有阻止或勸導我們不要返教會。我後來才知道,那是家母跟他結婚之前的協定。在台灣的幾年,因著家母與教會的人殷切地為他的身體代禱並家訪,他開始隨家母參加教會聚會。偶遇范大陵那樣知識分子型的講道,他更顯得十分欣賞。可是直到離世,據我所知,他並沒有確切的「決志」舉動,雖然他的安息禮拜是已故的吳勇長老主持的。

  還有我的弟弟。我們幾姐弟都是未曾上幼稚園就上主日學的。我在中學的階段曾經離開過教會幾年,在加拿大重拾信仰。弟弟卻隨著他預科畢業便離開了教會,直到現在。這相信跟我們在教會的經驗有莫大的關係。孟賢兄說得對,「人的真相本來就是脆弱:在能力上、在道德上、在生活上往往都是有心無力的。」因此突顯出對「恩典」的需要,而這亦是信仰的關鍵所在。

  但教會卻往往推崇屬靈的「雷鋒」、標榜傳奇的經歷為生命的常態,而信徒在實際的經驗中卻並「沒有別的,只有我們這些膽小鬼,而且一向如此:一群汲汲營營、握有權力、知識豐富、心態矛盾、狂妄自大、擔驚受怕而充滿自覺的人;一群工於心計、推波助瀾、欺詐矇騙和征戰求勝的人。這些人為所愛的人祈禱,一心想著如何逃過苦難與死亡。」這正是尼采所膲不起的基督教,跟那些拜偶像的人並沒有根本的差異。卡爾?拉納認為,若以為只要一直做對的事情,就不會遇上沒有世間出路的處境,這種想法不啻為現代的異端邪說。

   倘若宗教只是一件方便或需要的時候披上的外衣,信仰只是為未知的將來買一份保單,認真地生活於現世,誰又需要它了?因緣際會(抑或是上帝冥冥中的安排?),我今天努力去重新發現信仰與現世的關係,弟弟卻依然徘徊於教會的門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