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傳媒的使命


2188 期(2006 年 7 月 30 日)
◎ 教會之聲 ◎ 老冠祥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約二百年前,一位年輕的英國傳教士隻身來到中國,終以東印度公司翻譯員的身分留下來,他就是首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明年便是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的日子。

  馬禮遜留下了精彩的人生,不但編寫了《英華字典》,翻譯了《聖經》,差派了米憐牧師在馬六甲創建了英華書院,出版了基督教第一份刊物《察世俗每月統紀傳 》 (The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成為中國近代報業中的先驅。馬禮遜和米憐二人又自資出版了英文刊物《中印拾遺》 (Indo-Chinese Gleaner), 在歐洲發行,介紹中國、南洋一帶的福音需要。馬禮遜還擔任中國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志乘》的撰述員,在他的專欄內傳福音、論述宗教道德,甚至言論自由。

  基督教對中國近代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中國報紙中,有不少是具有教會背景的,它們在傳福音之餘,傳播新知,報道當地的發展,起了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部分報章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例如中國的女性報章便是由教會所創辦的。

  不過,當中國社會走向世俗化之後,主流的傳播媒體由政黨和商界支配,教會的傳播媒介被邊緣化,並沒有影響到基督教傳媒的使命。

  從傳播史來說,基督教傳播經歷了不同時期。早期的士師、祭師或後來的使徒,他們傳揚上帝的說話或主的福音,可以說是「口傳時期」;後來經卷被寫下來,互相抄錄,在大公會議上被確認為正典,到了古騰堡時代更發明了印刷術,將《聖經》印製成書,踏入了「印刷時期」;到了電台和電視發明後,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新式的傳媒工具來傳播福音,又進入了「電子時代」;網絡的出現後,人們設立網站傳播福音,於是再進入「網絡時代」。期間,傳播的手段不斷更新,但是基督教傳媒仍秉持傳福音的基本原則。而在實際的做法上,則不同的機構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採取「硬銷」方式,有些採取「軟銷」方式,目的都是要將耶穌介紹給對方知道。

  香港的基督教媒體屬非主流傳媒,規模小,形式多元化。從收費而言,可分為免費媒體和付費媒體;從媒體而言,從文字媒體、電子媒體、網絡媒體都有;從對象而言,針對信徒和非信徒都有;從內容而言,信仰見證、時事報道、宣教、神學、媒體教育、德育都有。

  要辦好基督教媒體,須要有信仰、人才和資金,缺一不可。當中,人的因素是重要的,須要有具有良好信仰品德又懂得傳播工作的基督徒,我們很高興近期見到愈來愈多的傳播界的弟兄姊妹報讀神學課程。

  不過,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須要思考如何讓基督教傳媒不致被進一步邊緣化;如何在資訊的汪洋中仍能夠發出上帝的聲音,拯救失喪的靈魂,這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明白。

  在高舉消費主義的世俗市場中尋回上帝,是一場不容易打的硬仗。但正如昔日的馬禮遜是我們的榜樣,而統領我們去作戰的是上帝本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