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療心的旅程: 雯雯與盧雲


2172 期(2006 年 4 月 9 日)
◎ 讀書樂 ◎ 葉智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每次走到那間位於地鐵太子站附近的書樓,必會在當眼處看見一整櫃盧雲神父(Fr. Henri Nouwen)的作品,與及由本地多位宗教文藝界朋友給他翻譯的中文版本。然而,你可曾留意過有一本書,名字是《抑鬱的雯雯》。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常常鑽書室的書呆子,但卻未翻閱過、甚至從沒聽說過這本書,也不用感到奇怪,因為在香港九間大專院校的圖書館和由本地七所著名神學院組成的「教會資訊網」中,只有浸會大學藏了一冊《抑鬱的雯雯》,並且至今只被借出過三次。雯雯寫的書,不好看嗎?售價奇高嗎?絕對不是!大學和神學院的圖書館購買或收藏甚麼書籍,某程度上反映了學院和教授的閱讀和研究取向,或者是暗示了學術象牙塔內圖書館員對某些書本「價值」的評估準則而已。

  負傷的治療者

  《黎明路上》,一路走來,已故的盧雲在日誌中告訴我們,從出走聖母院大學、耶魯、哈佛等美國頂尖學府,搬進收容和照顧身體殘障和嚴重弱智人士的加拿大多倫多「方舟團體」(LNullArche Community),為的是要在基督裡聽見那些常被別人忽略的聲音,同時這樣他才能夠清楚聽到和回應自己內心或靈裡強烈的吶喊。

  信徒心目中非凡的盧雲神父,曾多次藉寫作治療自己的心理創傷,亦讓我們看見眾多受助者的掙扎;而雯雯這位別人眼中的平凡女子、一位因受「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折磨不能正常上班、只可當教會義工服事他人的香港平信徒,在過去幾年,也透過文字把她的所思所感和所愛所怕的種種點滴記錄下來。她的文字被編成《抑鬱的雯雯》,除了是「受治療的負傷者」第一身的吶喊,也是我們那種被盧雲喚作「負傷的治療者」的人(特別是輔導員、教牧人員、老師和醫療界的專業),值得細味的一本「小」書。

  盧雲的《負傷的治療者》於一九七九年出版,封面是受苦基督的形貌(The Wounded Healer, by Henri J. M. Nouwen, New York: Image books, 1979)。喻意是傳道牧者要學效基督,在衪的形象中,被召喚去身同感受自己身處的時代苦難、世代的苦難、個人的苦難和作為牧者需要擔當的苦難。正如盧雲的傳記作者福特(Michael Ford)提及的,盧雲曾多次被拒絕所癱瘓,在他用文字開展的療心旅程上,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在孤獨和黑暗中的痛苦,因此深知盧雲是一位與大家一起上路的負傷者,分別是他在掙扎的過程中,會不時給我們說出或寫出安慰的話。雖然身分差異上,一位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另一位是以土瓜灣為故鄉的升斗小民,同樣地,不論是盧雲或是雯雯的書,我們都能直接體會到那份攤開自己軟弱一面的堅強。

  

聆聽「負傷者」的心聲

  「如果有人找你訴苦,你認為那件事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藏在心裡便算了,不要說這只是『小兒科』,因為在你眼中的『小兒科』,在對方眼中可能是『絕症』。」(雯雯:頁63);「.......轉了社署,那位保障部的姑娘很有禮貌,我放下心頭大石,開心得像拾到寶」(雯雯:頁83) 。縱然在治療者方面是察覺不到的事,但對負傷者卻能引發重大的喜與愁。

  讀《抑鬱的雯雯》第七十三頁的時候,我與編者黃太(伯特利神學院的輔導科講師)有著同樣的不安和難過。雯雯寫到:「有一次手工藝組遺失了一條魚絲,(有人)要搜病人的身,將魚絲找出來」。雯雯不明白那些專業人士為甚麼如此緊張,但後來在一次她被教訓的時候,雯雯獲得了一個「理性」的答案—「你們思想簡單,一條魚絲可以用來自殺的,所以才要搜身。」但雯雯的心底話直接地告訴我們,當助人者在「不自覺時」做出傷害人心的事,她情感上的回應是「病人要自殺,咬舌也可以,那麼是不是要封著那人的嘴?你不能除掉他自殺的念頭的話,一切都是枉然的。」

  正如雯雯說:「政府鼓勵我們終生學習,其實做人本身已是終生學習」(頁52),作一個好的助人者,更是如此。雯雯和盧雲都提醒我們,不論輔導者或牧者,都不可隨便視自己為問題的最終答案提供者。

  讓我們有個家

  「我放工後不是回家,是回到我的房間;我不能和媽媽說話,因為會引起世界大戰;我不想和哥哥說話,因為他根本不想聽」(雯雯:頁20)。從歐洲到南美,從長春藤大學到黎明之家,盧雲一生也在尋找真正的家園。

  雯雯和盧雲都渴望能夠回家,都盼望有被愛的親密關係和需要被完全的接納。然而,他們作為「被醫治的負傷者」,雯雯和盧雲的寫作之旅,是約隱約現地描繪著如何終生學習跟創傷共存,多於提供消解問題的路徑,但卻絲毫無損這些療心旅程札記的價值。相反,如伯特利輔導中心的黃太所言,《抑鬱的雯雯》是「願意投入關顧工作的人可以從中得著啟迪」的禮物(雯雯:頁10)。也正如盧雲所講:「上帝感到快樂,不是因為人類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或世上的苦難完全消失了,而是因為在苦毒創傷中迷失了的孩子被尋回,被帶回愛的家園。」

  「雯雯的世界本來是密不透風、充滿壓迫感的,結果透過文字,這世界慢慢的打開來......」(雯雯:頁9)。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