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教會與扶貧


2166 期(2006 年 2 月 26 日)
◎ 文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扶貧—本來是教會關懷事工之一,是源於上帝對我們的要求,記在經上,要我們以實際行動來回應上帝對人類的愛。然而杯水車薪,教會可以為貧窮者做得了甚麼?再來一個「跨代貧窮」這駭人的名詞,預言了貧窮將會是累世累代幾何級數的延續。教會資源有能力分擔整個社會的不足嗎?本月專題:「教會與扶貧」,崇基學院神學院葉菁華教授引經據典指出,教會關懷幫助貧窮人,不是可有可無的活動,而是實踐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內容。扶貧工作,教會責無旁貸。同時由本報出版部委員李鴻標牧師走訪蔡元雲醫生,探問教會參與社會扶貧的角色。最後李炳光牧師與鍾健楷牧師兩位從具體經驗所得,告訴我們可以怎樣去實踐扶貧。


教會在扶貧工作的角色
 扶貧減貧一直是教會關心的課題,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蔡元雲醫生,近年積極協助政府制定扶貧政策,他日前接受本報出版委員李鴻標牧師訪問,分享如何把基督信仰融入扶貧工作中。

問-李鴻標牧師
答-蔡元雲醫生

問:何謂貧窮?
答:很多人傾向用數據,甚至一條貧窮線來界定是否屬於貧窮。不過貧窮其實是多方面的,正如聖經中提到的貧窮者有貧乏的、瞎眼的、傷病的、可憐的,在界定一個人是否屬於貧窮,應從家庭、社交、文化等不同因素去考慮。我認為香港人在兩方面是相當貧窮,一是心理健康上的貧窮,香港自殺率非常高,可見有許多人承受著情緒困擾,卻求助無門。二是靈性 上的貧窮,大部分人和上帝缺乏connection,整個社會處於一個貧乏的屬靈處境。
   鑒於貧窮因素的多元性,扶貧委員會最近完成一個貧窮指標,從二十四個指標去界定是否屬於貧窮,有分參與制定的周永新教授表示,這套標準在國際上也是屬於相當完備的,而這套指標未來亦會用在香港的扶貧工作上,例如在學校、母嬰健康院推行的相關調查。

問:滅貧可實現嗎?若是減貧又應如何推行?
答:滅貧是不可能的,一個社會總有貧窮家庭,而派錢亦不能滅貧。貧窮是關乎人的問題,尼希米記提過,處理社會問題不能單從經濟層面去考慮,更應看重人的素質。香港面對全球化挑戰,要減貧便先要防貧,現時有八成青少年未能升讀大學,我們便要提供適合他們的實用課程,這方面職業訓練局一直做得不錯,我亦希望政府大力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因為知識型社會需要知識型人口,否則所謂減貧是流於空談。
   社區方面,我們未來會在將軍澳、深水埔、天水圍等地區的母嬰健康院,及在學校推行相關的問卷調查,了解有多少貧窮家庭是需要我們幫助的,他們在哪方面急需援手,這些寶貴的資料,對政府推行減貧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問:香港政府及社會在扶貧方面的表現如何,您有甚麼獻議?
答:扶貧工作多年來未有大突破,因為以往政府及社會人士都用直線思維去考慮這課題,貧窮是因為失業,故解決貧窮問題便是勞工處的責任,可是勞工處的工種及職位數目,根本不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近年開始以community 模式去商討問題,例如扶貧委員會中有教育官員、醫生等不同界別的代表,跨界別地去協商,這樣才能從多方面地去支援貧窮者的需要。
   故此,工商界在扶貧工作上也是責無旁貸,歐美國家很著重企業責任,大企業掌握一個城市的經濟命脈,在扶貧問題上當然要有所承擔。例如提供更多實習機會予青少年,突破機構所辦的師徒同路學堂,便是和大企業合作,提供工作及學習機會予青少年,並由企業的專業職員作為青少年的師傅,不單教他們工作上的知識,更灌輸正確的工作態度給青少年,成績亦很不錯,希望將來有更多大企業願意為這方面工作出一分力。

問:您曾就青年雙失問題,提出創意工業及體、藝、演培訓,現時這方面工作的成效如何?
答:創意工業如環保工業,均是需要時間去投資的工業,這方面的工作仍在商討及摸索中。體、藝、演培訓上,需要學制上的配合,我贊成政府提出的「三三四」學制,甚至認為愈早推行愈好,特別是最後的四年培訓,若我們能做到大學及職業培訓兩線並行,讓在未能適應傳統教學方式的學生,也能學到他們有興趣的專門知識,如此才能實質地開展對青少年的多元培訓。

問:聖經在扶貧方面有甚麼教導,教會在這方面有甚麼具體的工作可以做?
答:教會主要功能是造就信徒,因此教會無可能所有工作都參與,這樣會使教牧同工太勞累,影響牧養的質素。當然,教會亦不能對社會問題袖手旁觀,其實教會可擔任一個support的角色,支持專業的機構去關顧有需要的人,例如「新福」專責照顧南亞裔新移民、工業福音團契的戒賭工作、突破的青少年關顧工作,均能補足教會在社關工作上的缺 口。教會亦不妨活用我提過的community 精神,與不同的機構合作,例如早前沙田宣道會植堂,便和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合作,在其校園內開辦分堂,並和鄰近的廣源村合作,一同舉行佈道會,希望藉此在社區內傳講福音,我相信這種模式不單有很好的福音果效,更使教會及信徒身體力行地轉化社區,實際地支援有需要的地區人士。
從五餅二魚的神蹟看教會扶貧
      李炳光(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牧師)
 筆者曾於上月初應邀往柬埔寨主領佈道聚會,其中一場由於赴會者非常踴躍,為了控制秩序,以致延誤開始的時間,散會亦相應遲了約一小時,會眾的進膳時間亦因而錯過了。在聚會快要結朿、呼召的時候,主辦機構的負責人突然想到他們吃飯的問題,便吩咐同工設法為他們預備食物,同工們一時感到非常為難,但結果仍能在短短半小時內買來了一千個熱騰騰的法國麵包回來。散會時會眾都歡天喜地咬著麵包離去,場面十分感人,好像耶穌當年五餅二魚的神蹟再現,看見赴會群眾能在肉體和心靈的飽足下散去,內心不斷地感謝天父上帝。透過這次經歷,使我更確信基督教所傳講的福音是全人的福音,關顧人的靈魂亦關懷人的心靈與肉體的需要。
 當年耶穌看見飢餓的群眾就憐憫他們,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罷!」(太十四16)但門徒有不同的反應:
 推卸責任:「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去,自己買吃的。」(太十四15)
 無能為力:「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六5)「我們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可六37)
 愛莫能助:「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
 缺乏信心:「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路九13),「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約六9)
 但耶穌卻看見他們的需要,而且動了慈心,憐憫關懷,雖然群眾人多,但仍願盡一己責任,並吩咐門徒以行動 表達愛心,但門徒卻以消極,冷漠和推卻的態度來回應,耶穌卻問:「你們有多少餅?」(可六38)門徒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耶穌說:「拿過來給我!」(太十四18) 結果,在耶穌手中這小小的五餅二魚卻餧飽了五千人並且仍有餘剩。
 從這耳熟能詳的神蹟中我們可以領悟教會對扶貧應有的態度。我們都好像當年門徒一般推卸責任,認為教會勢單力薄,如何能抗衡貧窮這歷來都無法解決的大問題,就算我們盡力而為,還算甚麼呢?不如讓他們自己解決吧!教會只能在無奈、無能的感嘆中袖手旁觀,而貧窮的人仍然貧窮,飢餓的人仍然飢餓。耶穌洞察人心,了解人的需要,並向教會發出挑戰:你們有多少?拿來給我!
 表面看來,教會對扶貧所能做的,實在不多,影響也不算很大,但一點燭光也能減少一些黑暗,一點愛心相信也給世界帶來一些溫暖,減少一些不幸,況且耶穌清楚地教導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太廿五40)
 筆者曾多次強調,我們的社會中有太多貧窮的富者,他們除了金錢之外,甚麼也沒有,故此他們心靈卻十分貧乏。教會的責任就是應盡量改變這種情況,藉真理的教導,使他們願意樂善關懷,扶弱濟貧,藉著對生活態度的改變,因而建立真正豐盛的生命。至於社會中的弱勢社群,教會在扶貧的工作上,應著重心靈的關顧,和機會的安排,並且在下一代的教育,和問題家庭的改善上多下工夫,藉此給與希望和機會,減少跨代貧窮,使窮人能建立自尊、自重、自信等積極態度。物質雖然貧乏,心靈卻豐盛富足。這才是教會在扶貧工作應有的特色,以補政府和褔利機構的不足。
 香港教會!我們有多少?那怕只是五餅二魚,拿來給主吧!
關顧貧窮人
   葉菁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
 雖然香港不乏積極扶貧的基督教機構,但整體而言,香港教會普遍仍未有把扶貧視為教會的重要事工。這是需要正視的情況,因為關懷幫助貧窮人,不是可有可無的活動 ,而是實踐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我們所敬拜的上帝是特別關顧貧窮人的神。耶和華顧念飽受壓迫和剝削的以色列人,領他們出埃及,因此祂要求以色列人要顧念貧窮人(包括孤兒、寡婦、寄居者等)的經濟需要,要以公義對待他們,更設立禧年制度減低貧窮的持續性 (申二十四14-22;二十六1-15;利十九9-10;二十五1-7,35-55)。上帝揀選貧窮人,讓他們承受祂的國(雅二5)。耶穌宣告:「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路六20)。上帝國(或天國)代表上帝在世上掌權管治,審判罪惡權勢,帶來公義、和平、喜樂、生命、拯救。上帝國並不局限於個人的、心靈的層面,也包括上帝帶來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等各方面的徹底更新和終極改變。這些更新改變對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來說肯定是「好消息」(福音)。
 耶穌不僅傳上帝國降臨的福音(可一14-15;太四17),他更是把上帝國帶來世上的彌賽亞(基督)。按福音書記載,耶穌指出他自己所做的事應驗了舊約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其中重要記號之一正是有好消息(福音)傳給貧窮人(路四16-21;太十一2-6及平行經文)。
 除非我們硬把聖經的信息「心靈化」,無視上帝國的社會向度,否則我們要承認,上帝國的降臨、貧窮人的「好消息」肯定包括社會經濟各方面的改善。從這個角度而言,教會參與扶貧事工,乃是以行動 向貧窮人表達上帝國降臨的福音,跟以言語宣講福音相輔相成,缺一不能。傳福音是教會的使命,但不少基督徒往往以為傳福音只是用口傳講,忽略了用行動 表達的重要性。扶貧不只是教會的慈惠工作,也是教會福音事工的一部分。福音是上帝的大愛,我們豈能只對窮人說,「耶穌愛你,為你釘死贖罪」,而不同時以行動 具體表達耶穌的愛呢?
  基督徒也往往忘記這個福音是上帝國降臨的福音,而上帝國意味著對不公義的審判和社會整體的轉化。我們以扶貧表達上帝國的福音時,不應局限於為貧窮人提供經濟援助,也應致力改變引致他們貧窮的根源。貧窮當然會有個人性 的因素,但社會性的因素,諸如社會結構的不公義、文化上的歧視等,皆不應忽略。上帝是公義的主,剝削窮人、壓迫窮人、違反公義的社會罪惡(摩二6-7;四1-3;七4-10;賽三14-15;十2-3),必遭上帝的審判。欺壓貧窮人就是侮辱上帝(箴十四31;三十一9)。但願我們嘗試切實了解貧窮人的困境,並認真反省對上帝、對福音、對上帝國、對教會使命的理解是否有所偏狹,以至能校正我們對扶貧事工缺 乏重視態度。也願我們勿忘耶穌的教訓,我們若關懷和服事貧困人士,就是服事人子基督,可承受天國和永生(太二十五31-46)。
教會節約行動
     鍾健楷(禮賢會灣仔堂主任牧師)
 教會常鼓勵信徒過簡樸生活,以節省更多時間和空間,讓上帝與人交往時間增多,信徒屬靈質素提升。其實教會也該來個節約行動 ,以節省更多資源,讓事工推行得更直接實效,節省金錢而可扶貧。

1.紙張節約。
  我們該先考慮教會刊物。若教會聚會人數只有三百,週刊則印五百,其餘的二百便多出來。若以一年五十二週來計算,則每年剩餘的週刊便達萬多張。你如何去處理呢?若你要花時間處理,倒不如按崇拜人數定出一個約數,如此則可以節省處理過期週刊的時間和金錢,來推動 教會別的事工。

2.影印節約。
  有哪間教會沒有影印機呢?當舊的愈來愈殘舊,推銷員便會介紹新機種。那是一種快捷又多功能的機種。不過你有沒有考慮過,這些新機器幾乎是一台室內砍伐樹木的機器。筆者有時看到影印機或電腦印刷速度之快,內心也有點不安,因不知又有多少樹木被砍伐掉。最令人可惜的事,乃是印了數百 張後,發覺出現嚴重錯誤,不得不作出修改重印,這樣不單浪費金錢,更浪費時間。如此何不事前在校對或策畫上仔細思量呢?

3.水電費節約。
  教會每年龐大支出該是水電費。電費最令人吃驚該是冷氣費,若可行則該按人數多少來應用地方,以便在適宜的房間裡舉行,一來可增加親切感;二來冷氣用電量也可以減少。現在的水費是加上排污費在內。你用多少水,便附加排污費多少。用水方面最要關注的是廁所水箱,有時水箱壞了,也不急於更換,於是沖廁水長流,排污費也隨著用量增加。現有較新一點廁所水水箱,乃按需水量多少而可以選擇,這樣的一次過更換,會節省更多金錢,正所謂少數怕長計。教會裡每一次事工若能重新估計,則教會用量不會無限增加,教會預算也不需每年按百 分比遞增的概念來製作。

4.宣傳費減少。
  教會每年在宣傳聚會或活動上,都使用許多金錢。即如舉辦一個佈道會,我們可能需要在街上派發傳單,或是透過郵政送到附近大廈的信箱裡。這種宣傳策略也可以從新考慮。今天香港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傳單、宣傳品,我們如何能突圍而出。筆者想教會辦的活動 能成功,多以一領一或是一傳一,這種邀請方式,人與人之間接觸勝過大量印製宣傳單或海報。人與人之接觸也該是耶穌所行的方式,祂以人作為對象,不是以事工作為目標。

5.開會時間節約。
  有些教會動不動便成立小組,處理會務,但有時這些會議分享多於討論,更有時各人沒有準備,以致會議冗長浪費時間,加上開會後又要謄寫會議紀錄,需要資源極大。教會是否該考慮如何才成立小組,為何目的而召開,當然不是指每月開的長執會議。其他如教會各部用文具、電腦印刷機用彩墨、教會愛筵預備食物不該超量、教會圖書雜亂該整理、教會該設置總務部,統籌處理戶外活動 物資,以免重覆購置而浪費。若我們真的找出一個教會節約的牧養方式,一方面可節省金錢,二來事工也可以直接推行,三來人人返到教會,不是忙這忙那,而可以有更多時間享受教會生活,更多關心貧苦大眾,何樂而不為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