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創設健康未來》討論文件回應文件


2151 期(2005 年 11 月 1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政府在今年七月就醫療服務改革發表一份名為《創設健康未來》的諮詢文件,重點是將公營醫療重新定位為專門照顧急、重症病人、低收入及弱勢社群和需要高科技治療的病人。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及民生關注委員會本月初就《創設健康未來》討論文件作出回應,有關文件已於較早前呈送往有關政府部門。其內容如下:

  (一)我們同意報告書指出在現時情況下(香港整體人口老化、醫療成本不斷增加、醫院服務求過於供等),香港的醫療系統需要一個全面的檢討,而現在亦時適檢討的時候。然而政府在沒有詳細羅列及交待有關預測的分析和根據下,便開宗明義地指出醫療服務佔整體政府財政開支,於未來將提升至近半的預測,有誇大之嫌。

  其實香港公共醫療服務的支出,至今仍只佔國民產值百分之二點五,與如美國高達百分之十六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故此我們不贊同報告書中「市民太過倚賴公營醫療系統」一說。此外,醫管局與其他政府部門一樣,都予市民有肥上瘦下的批評,政府需要就此作出表晰明確的解釋,否則在沒有合理的節流下,很難就未來有關融資問題作出理性的討論。

  (二)對於報告書提及如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等的改革基本方向大致認同,然而報告書沒有清晰表示政府在角色與資源上的分配與承擔,就如報告書中強調應結合社區,加強預防性的持續護理,然而由政府那個部門、如何協助執行及有關資源承擔等卻全無提及。

  另一方面,加強預防性的持續護理,除了醫療系統與制度的支援,還需要建立市民的健康生活習慣,是需要其它政府政策及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及協調,就如限制過長的工時、建立無煙工作間及改善整體香港空氣質素等,否則有關改革將難以奏效,達到預期成果。

  (三)政府提出了家庭醫生的制度,來增強基層醫療及持續護理;然而家庭醫生這個概念,在外國的醫療系統是採用國家醫療制度(NationalHealthSystem),有完善及週詳的程序及制度,但現時香港不是實行國家醫療制度的,報告書也完全沒有提及如何推行。此外,家庭醫生基本上是專科醫生,與香港現時大部分一般的普通科醫生接受的訓練並不相同,是否及如何將現時市面上的普通科醫生「轉化」成家庭醫生,報告書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法。更要緊的是,家庭醫生制度的收費將由誰承擔,報告書也完全沒有提及,令人質疑政府會推卸財政承擔,把有關費用轉嫁給市民,實違背「以民為本」的原則。

  (四)我們認同報告書表示,應確保能以最妥善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用於真正需要服務的市民;然而我們認為正如教育、居住等其基本保障一樣,接受適切的醫療服務亦是每一個市民的基本權利,報告中強調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的醫治是政府的責任,但卻完全沒有對中產階級的服務需求提出建議,現時香港社會上中產階級是屬於大多數,也視醫療服務為其唯一可以從政府獲得享用的福利,所以假若有關改革未能顧及中產的人士,只是變相把有關醫療開支轉嫁與市民,則不但不夠全面,也對其不公平。

  (五)報告書提出加強公立及私管醫院的協作,卻忽視了第三部門的非政府組織的功能與貢獻。現時有不少由這些非牟利組織所提供的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如老人服務中心),是有需要在制訂長遠而全面的政策時,一併加以考慮和結合的,否則的話,將會出現資源重疊及錯配的。另一方面,非牟利組織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大部分都是以面向社區為定位,正好配合了報告書中強調應結合社區,加強預防性的持續護理的意見,並可以補足及減輕整體醫療系統的承擔和負荷。

  (六)最後,是次報告書是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草擬及發表,我們向各委員們的辛勞苦致謝。然而該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由西醫生,及醫學教授組成,儘管有部分是社會人士,但卻欠缺基層的代表、病人組織的代表甚至長期病患者的代表,明顯地未能反映基層及其他階層人士的意見,所以政府在討論這份報告及特別是下一步有關醫療融資時,我們建議必須加入充足的基層代表成為委員。此外,又由於委員會中缺少中醫藥界的代表,所以報告書指出在日後會另行研究有關服務,實有欠妥善,因為未能於現段一併研究和討論,不但有欠全面,更只反映現出未來中西醫整合的重要發展,所以在未來的討論和研究中,也必須加以改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