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孩子,祝福窮人—
「國際消滅貧窮日」的反思


2148 期(2005 年 10 月 23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十月十七日被定為「國際消滅貧窮日」,一如既往有機構及學者藉此機會發表洋洋灑灑的「滅赤」言論。香港小童群益會一項調查顯示,在來自貧窮家庭的兒童之中,有自殺想法、被同學欺凌、因病缺課等比例,都較一般兒童高,平均成績亦不及一般兒童;而其中一項最囑目的發現是,百分之十四點三貧窮學童間中或經常有自殺的念頭。

  據小童群益會指出,有關調查的對象是小四至中三學生,成功填妥問卷共一千四百四十四人。受訪者是兒童至少年,年齡大約介乎九歲至十四歲,按道理是屬於「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階段。這個年紀的孩子,即使是家貧,甚至是屋漏兼逢連夜雨,憂心忡忡的多是他們的父母;只要這個家庭一日仍有大人,有爸爸媽媽,孩子仍然可以飽肚,可以上學,可以睡到床上,試問又何來想到自殺呢?退一步說即或有厭世的,原因也不在於家貧,而多數是因為父母不和,或感到孤單伶仃,被誤會被忽略等等較深層和複雜的心理因素。香港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回應這個調查結果時提出,孩子活得不快樂是因心靈空虛,非因物質缺乏,窮人和領綜援的人也可以活得快樂和吃得健康,生活水平不高的家庭不一定有問題。

  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懸殊,有個人的原因,也必然有制度上、結構性的因素。對地產主義捲土重來對香港社會的危害、對在所謂「全球化貿易」和公平競爭的子下對第三世界工農業的剝奪,我們堅決反對。只是當談到如何「扶貧」時,如果只是慷他人之慨的一味要求政府做這做那,而不談如何啟動人本身的奮鬥及增值資源,恐怕只會癱瘓了他們自強不息的本能。

  舊約聖經曾記載一個窮寡婦的故事。先知以利沙遇見一位窮寡婦,她不單止丈夫死了,家無長物,而且債主臨門,要取她兩個兒子作奴僕。如果換在今時今日,這段新聞上了頭條,被怪責的一定是政府。但先知以利沙反而問家中還有甚麼,寡婦回答說只有一瓶油,以利沙教她問鄰舍借來空器皿,回家把油倒進器皿,結果愈倒愈有,愈倒愈多,寡婦後來就拿這些油去賣了還債,餘下的還可以養生。

  面對社會中的窮人,特別是貧窮家庭的孩子,我們不錯要幫助和祝福他們,為他們爭取合理的權益。只是在伸張社會公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愛他們、關心他們、啟動他們追求理想和發憤圖強的潛能。楊牧谷牧師曾寫過一本膾炙人口的好書,書名是《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一位父親吸毒、母親離家、自己又品學兼差的「窮學生」,就因為楊牧師在書中的激勵,改過自新,終於考上大學,還拿個一級榮譽。

  香港小童群益會的前身是「擦鞋仔會」,是歐洲耶穌會的修士在二次大戰後,香港社會最艱難、最窮困的日子成立的。看古老的粵語片常見到自食其力的「擦鞋仔」,他們只有十一、二歲,但家貧沒有剝奪他們的鬥志,在炙熱的太陽底下他們挽著鞋箱四處兜客。上帝愛顧他們;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昔日的擦鞋仔、今日的窮孩子,都為耶穌所愛惜。願今天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社會服務機構,都身體力行,走到孩子中間,以愛與關懷啟動他們的鬥志,從而扭轉自己的命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