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抗衡文化的使命


2148 期(2005 年 10 月 23 日)
◎ 文林 ◎ 陳國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經稱教會為「金燈臺」,隱然有暗中之光的意義,然而這種近乎「自以為義」的說法,不容易為地方固有傳統和現代潮流等文化所接受,而基督教會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作見證。見證信仰、傳講聖經最困難之處,就是真理的「絕對性」;上帝的話語就是權威。故此,極易招惹世人反感,信徒之中也會因其個性、知識等提出質疑。故此基督教一方面是和世界正面交鋒,而另一方面,是要在自身裡頭磨合。這是難以規避的功課。

  當福音與相異的文化相遇,爭持在所難免。基督徒傳福音之時就常領教不少黠難,招架不住亦是等閒!因面對的挑戰日新月異,而我們有限的生命就是有限,並非人人有夠強的知識,自然不能甚麼問題都可以「擺平」。要傳福音,就同時需要應付傳統和潮流文化的衝擊。

  面對信念的差異,不是妥協,就是抗衡。中庸之道或可免傷和氣,卻是緣木求魚的一廂情願,這可會是主所願見的?教會也不大可能採取遺世獨立的態度,或看「我們在這裡真好」便可。而基督教會經常扮演的角色,乃是抗衡。由使徒時代至今,不乏背起十架跟從主的故事;如一首聖歌的詞:「十架到前頭,世界在背後」。和世界妥協的,啟示錄中的好些教會,主已有警告!「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四4)。

  抗衡文化不是新的說法,早年已是青少年工作者既定的方向之一,防止服事的對象淪陷,並盼望從邊緣中挽回生命;雖然這撥亂反正的任務極其艱鉅!基督教亦早有機構(如「突破」)從事這方面的事工,關注「文化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從而關心社會事態,反省流行的生活方式,對劣俗的文化潮流進行批判。」(註1)而近期中外教會的「貞潔運動」,正是對社會上性氾濫的文化作出的回應。

  主耶穌「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祂交託的福音場所,不是在教會圍牆之內,而是一個需要悔改的世界。而教會歷史中出現的復興,都常常充滿了與當代文化抗衡的「鹽」味,並且對社會產生強大的影響。例如十七世紀的「敬虔運動」和「循道主義」,都強調聖經權威,追求遵行聖經的道理,在黑暗遮蓋的社會過聖潔的生活;衛斯理兄弟及喬治懷特菲等人更因此而被外人稱為「循道者」!而約翰衛斯理傳講的信息,正是針對倫理思想的宗教主張,呼籲人在現實生活中貫徹基督教的道德原則!(註2)

  主耶穌的教訓是「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難處不單是實踐,且是世人不一定認同我們的「個人修養」就是好行為!因為我們不能不全面地以聖經作為標準,而這是與世俗文化不一定相容的。我們告訴人信主者得救,是不可以只選擇相信聖言的某些部分!我們也不可能自己有合乎經訓的好行為,同時又接受與聖經所記相左的行為為好行為,像被「異教之風搖動」似的。傳整全福音是教會的責任,如何妥協呢?

  教會要抗衡文化,不免要全面地、正面地面對,那不是單單去解決一個處境或個別的問題,因為現代社會有多元的特性。假如教會有社會先知的角色,所傳遞的信息,正是與文化抗衡。「是為了建立契約、建立關係、建立價值與文化,是一個以神為中心的價值戰爭」, 是「在神的恩典下從事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扭轉社會的整體思想。」(同註1)當信仰與文化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以聖經所記載的來作回應。教會面對這問題,選擇抽離獨處抑或從中見證,將是教會邊緣化和社會福音化的分別。當然,面對世界,除了馴良如鴿子,弟兄姊妹還得靈巧像蛇。「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不可少的,是對上帝和祂話語的信心,知道「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

(註1)讀者可參考:http://www.breakthrough.org.hk/chi/other/memorial/p5.html

(註2)讀者可參考:http://home.netvigator.com/~goldenwi/history/history/19.htm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