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隧加價


2125 期(2005 年 5 月 15 日)
◎ 時事透析 ◎ 袁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上星期,當駕車經過紅磡海隧前,都會看到一張由運輸署所製作的橫額,上面寫:「如紅磡海隧擠塞,請改用其他隧道。」運輸署掛出這橫額,是因怕東隧由五月一日起加價後,車流會轉往紅隧,造成擠塞。雖然紅隧車輛流量多了點,但過去一星期,情況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差勁。相信這是由於駕車者早有準備,避開塞車時間,甚或暫時不駕車。撰稿之時,五一假期尚未結束,假期後中港貨運回復正常,情況如何,仍有待觀察。

  政府、立法會議員、市民齊齊反對東隧加價,但持有東隧股權的公司均置諸不理。該公司可能已看清這幾點:

  第一,加價後東隧汽車流量雖會減少,但因加價亦會帶來收入之增加。事實上,過去一星期,東隧每日收益更多於未加價前。

  第二,西隧與東隧的主要股東都是同一公司。加價後,東隧收費與西隧收費的差距便會收窄,部分駕車人士將會轉用西隧。結果是西隧的收益也一同增加。

  第三,因抗議東隧加價而改用其他隧道者,只會是短暫的行動,經過一段時間,駕車者便會再回到東隧,那時,東隧收益更可大大增加。

  特區政府曾申請司法覆核,阻止東隧加價,可惜敗訴。我們不禁質疑,為甚麼政府與隧道公司訂定合約時,沒有設定機制,防止公共事業無理的加價?特區政府曾在公共交通方面制訂「可加可減」的機制,可惜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事實上,政府常為大財團說話,指管理公共事業必須要有足夠利潤才會有財團願意承擔。但怎樣才算是足夠利潤?三條過海隧道,其中兩條均屬於一個財團,這會否製造機會,讓財團操控收費?為甚麼政府沒有(先見之明的智慧),讓不同財團管理,達至有競爭有進步的效果?開放電訊市場正是一個好的例子。

  管理公共事業,除了顧及財團收益,還需要一顆社會良心。在經濟剛開始復蘇,有盈餘的情況下還無理加價,實缺乏這顆良心。

  隧道無理加價,政府可宣傳駕車人士改用其他隧道。但當巴士公司無理加價時,政府是否要鼓勵人「多行路,可使身體健康」。當電費無理加價時,政府又是否要指出「不要冷氣,多享受大自然之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