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吃喝文化(下)


2055 期(2004 年 1 月 11 日)
◎ 羊圈守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羊圈主人,你好!

  年近歲晚,又是接收各方經濟告急函的時候。尤其由基督教機構發出的求救信,連年不敷,令人擔憂。回看教會,逢年過節總有聚餐的項目,由年首吃到年終,十二月了,教會、團契、小組的聖誕聯歡聚餐,一個接一個;旋即又是除夕聚餐,還有堂慶、節慶大大小小總是有吃的安排。如果,將以上種種花在吃喝上的金錢,轉在援助聖工之用,是否更有意義呢?

   讀者 朱君上

  朱君:

  我們既為基督的管家,深知一切都是神交託我們管理的。每一分錢都要向神交賬。那麼,我們又怎能隨意揮霍,漠視了這職分呢?個人理財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教會理財呢!

  我們再說「吃」的問題。中國人是一個飲食文化。想起小時的兒歌,甚麼「排排坐,吃粉果」,「大笨象,揸支槍,去打仗,打完仗,食臘腸」;「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等,十居其九都是與飲食有關。外國人說生意是在哥爾夫球場上,中國人說生意卻是在茶樓上,我們都是飲飲食食的中國人,生日又食(我們稱之為壽宴),結婚又食(喜酒),滿月又食(滿月酒),死人又食(香港人稱解慰酒,金山華僑稱為素餐,但其實一點也不素),總之是飲飲食食。華人教會也受此影響,年初又食,年終又食,堂慶又食,獻堂又食。我記得在美國牧會時,西人教會散會後有咖啡時間,華人教會散會後有午飯時間,此乃中西文化之分別。

  究竟教會應否飲飲食食呢?這乃視乎飲食的目的和價值了。聖經也有所謂「table fellowship」(飯桌上的團契),早期教會也提供飯食,所以飲食本身並沒有不妥,問題是:為甚麼要有此飲食?聖經告訴我們,「無論是吃肉,是守日,都是為榮耀神而做。」(羅十四 — ),我們不能只因有先例,所以便花費金錢在飲食上,不要忘記,我們是要向神交賬的。

  我們教會也有飲飲食食,但每次聚餐,我們都釐定清楚目的。我們有:

   迎新聚餐去款待新來朋友,彼此認識,並且介紹教會給他們,讓他們有處身在家的感覺;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效的事奉。

   我們亦有所謂GAP LUNCH(Growth and Assimilation Program Lunch),邀請一些對教會仍感陌生的友誼會友,讓大家有機會認識和相交,並從而介紹他們入團契和小組,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福音性聚餐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總而言之,我們不是為飲飲食食而聚餐,是為了主和祂的事工,這是值得鼓勵的;而這正是中國人文化之特色。

  

  主僕   

  蘇穎睿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