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青少年事工—雙失?雙得!


1993 期(2002 年 11 月 3 日)
◎ 教會之聲 ◎ 陳如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青少年事工蓬勃與否基本上取決於教會發展的空間,無論從後繼有人的理念或綜觀香港教會成長的實況來看,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教會明白青少年事工的重要性,大多會努力將最多及最好的資源投入,期望帶來相應的收成,其中喜見快增長振奮人心的例子;然而,在原地踏步甚或倒退萎縮的個也不少,情況令人關心。

  對焦不準 勞而不穫

  談到精彩的青少年事工,很容易令人想到必須招募擁有十八般武藝、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活力導師,也有人認為方式裝備不是關鍵所在,最重要是愛心與真誠,有心人自然會受到感召進入教會。我相信兩者之間如能取得平衡,青少年事工就不會出現像花般燦爛卻缺乏實質的短暫成果,又或是門堪羅雀而孤芳自賞,或自嗚清高的淒涼景況。

  香港人生活節奏本來就是急促快捷,基督徒由於需要參與屬靈與物質兩大世界的建造,已婚者更因為同時照顧「天家地家父家外(夫)家」四大家族的事務,根本已忙得透不過氣。有人說:「匆忙不是屬乎魔鬼的東西,它本身就是魔鬼」,信徒若不能按過去工作發展的實況及現在的實力排列青少年事工的優先次序,繼續不加思索,讓低收成甚至毫無收穫的情況慣性運作,由於忙亂及缺乏成果的鼓舞,將僅有的優秀青年事奉尖兵的鬥志與精力消磨淨盡,後果不難預測。

  我的信念是:「我們投放在青少年事工的人力與資源,若不能持續衍生事奉及佈道的力量,就註定破產了。」

  明白青少年的處境

  有太多媒體提示我們,香港介乎十四至十九歲青少年雙失(失學與失業)的數字叫人吃驚。我刻意不提數字,反正他們只是「雙業」(畢業與待業)而非「雙失」(我們從來不會將完成中三或中五課程者看為失學)。強調「雙失」會加增消極的氣氛,青少年更要承受着不合理的壓力,彷彿香港低迷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的後果,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處理青少年就業問題明顯是政府的責任,即使有良方妙策要在這有限篇幅內說明也不大可能。我期望能喚起對青少年處境與感受的關注,嘗試用具體行動服事他們,在傷痕纍纍的青少年羣體中設立裹傷治療的急救站,再把他們引領到青草地溪水旁享受心靈的飽足,才是切合現實的做法。

  失而復得

  最近應邀協助一個宗派的青少年事工領袖訓練,與來自十多個堂會七八十位領袖交流分享,當我問「誰在教會看過青少年聚會時戴帽出席」,舉手回應者表示十分普遍,「這樣情況下教會作出甚麼反應?」,出現了很多有趣的答案。「我會低調地到他身邊,提示他戴帽聚會是不敬的表現」,「我認為他十分尊重聚會,即使來不及洗頭也戴帽參加」,我也提供了「上次因為抵受不住二樓教會頭頂的分體冷氣機吹襲」的可能答案。

  要做好青少年工作,教會對青少年文化閱讀的能力必須大大提升。我衷心祝福到現時仍然能夠透過舉辦暑期聖經班及夏令會帶來美滿收成的教會,盼望他們繼續舉行並將成功祕訣與人分享;假若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就必須有勇氣對在七八十年代帶出豐碩成果的事工模式進行評估及調整。對於自幼在古典音樂薰陶下成長的青少年,要接受傳統的詩歌大概沒有難處;當你提起勇氣與「自幼在教會成長而父母為教會執事」的青少年人暢談教會音樂的看法,他們的意見肯定具有啟發的作用。

  要將「雙失」青少年變為教會的「雙得」青年,是一條漫漫的長路。不過,你我身邊仍有不少同道人向我們力證:

  「若將雙失變成雙得需要神蹟,神蹟絕對有可能發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