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對信仰詮釋的啟示
 紀念太平天國起義一百五十週年


1929 期(2001 年 8 月 12 日)
◎ 神學縱橫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洪秀全於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在廣西金田起義,定國號為「太平天國」,所以二零零一年亦是紀念太平天國開創一百五十週年的日子。據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經已組織「紀念太平天國起義一百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定於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廣州市花都區(按即花縣)舉行,屆時邀請各地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學者專家參加,以期對太平天國的事蹟作出深度探討和發揚。

  自太平軍起義後,瞬即獲得各地人民響應,不久蓆捲不少省分,定都南京。其後雖然因為諸王內鬨,以及滿清獲得列強的支援,至一八六四年滅亡。有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晚清數十年中,太平天國的史蹟和史料早已視之為禁忌,焚毀破壞得蕩然無存。及至民國以後,才有一些學者提倡研究,晚近五十年國內學者對太平天國的研究,已有相當成績和貢獻。

  事實上,太平天國歷史研究的興起,先有巴色會(即今日崇真會)教士韓山明牧師(Rev. Theodore Hamberg)於一八五四年出版《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currection》,簡文譯為「太平天國起義記」。韓山明牧師可以說是太平天國史的鼻祖。而近代教會中人研究太平天國史最有成就的,以簡又文教授當之無愧。簡又文前輩研究太平天國的起因,始於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神學的時候,得著老師的指導和提點,以致終身以研究太平天國為職志,並且採用「聖經批評學」的方法去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所以在史學方法應用上較為新穎和突出。

  無可置疑,簡又文前輩對於太平天國歷史研究的影響固然很大,但對於教會學者則未能引起興趣,甚至在華人神學院中亦不重視太平天國的課程和研究,遑論承傳和發揚。我們之所以不去探討太平天國,認為沒有研究的價值,一則認為太平天國是歷史上一次政治的運動,教會對政治是不感興趣,亦不想與政治拉上關係;二則認為太平天國的神學思想不純正,與傳統教會不同,會涉及有異端的成分,即使作出研究,對於教會傳教事業亦不會發生任何作用。三則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個失敗的政權,在道統上是沒有地位可言,所以亦無足可取的地方。

  倘若我們客觀的去理解,洪秀全在一八三六年接受西教士派送的梁發「勸世良言」(共九卷);翌年再試落弟,得了一場大病,精神沮喪,心靈感受一種異象,以至一八四三年創立拜上帝會;一八四七年往廣州學道羅孝全牧師(Rev. Issachat Jacox Roberts)。他本是一介傳統的書生,在英年之時努力經史文章的學習,以期科舉高中,日後在仕途上平步青雲。然而竟能將傳統的意識打破,改投基督的陣營,如非信仰的感召,聖靈的能力,洪秀全絕不可能作出如此重大的改變。

  從太平天國整個發展過程所見,起始於基督教的信仰運動,而後發展成為地區民族的力量集結,最後演變成政治武力的革命。所以太平天國是先以宗教運動為基礎,繼而推廣到民族運動和政治運動的過程。因此太平天國運動是宗教、民族、政治的結合體。換言之沒有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則不可能有太平軍的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建立。

  太平天國王朝共有十四年之久,在政府的建制上是有一套的模式,絕非一羣烏合之眾。從「太平天國」的國號所見「太平」是有中國文化傳統的意識;而「天國」則出於馬太福音的「天國」觀。因此「太平天國」一詞結合有中國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太平天國政府架構是一個龐大的政治體系,無論是軍事、行政、曆法、律法、宗教、藝術、文化、風俗、服飾都異於傳統文化的模式,並且帶有基督教信仰的理論,這實在是中國基督教最早和最大的一次本色化運動,而是將基督教信仰在生活、習俗、社會、文化作出全面性的詮釋,以期把基督教信仰,實現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天國在人間。當然我們或者會批評太平天國在詮釋上有歪正道,或過於簡單和幼稚,但我們要知道洪秀全和追隨他革命一群文臣武將,都是從一些西教士和華人傳道學道得來的成果,若說太平天國信仰發生有問題,早期教士的教導都有責任。但畢竟太平天國對信仰的詮釋,較中國任何朝代的信徒詮釋得最為廣泛,並且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至於信仰上的是非功過,仍有待客觀的研究和分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