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從北京申奧成功再思華人民族身分


1928 期(2001 年 8 月 5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從身處吉隆坡酒店房內電視直播,得悉北京成功申奧的消息,內心自然感到興奮,當時筆者正參與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大會期間,講者之一蔡元雲醫生闡釋「民族身分與宣教」,正指出當今世代全球化與部族化兩股勢力並存,民族身分的衝突正不斷加劇,華人怎樣正確合宜看待民族身分是值得我們一起思考 !

  假若簡單從「血緣」界定民族身分,我的爸爸媽媽是中國人,無論我曉不曉華語及中文、手上持有哪國護照、定期居留哪個城市,只要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我就是華人大家庭的一員。北京申奧成功,第六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所有代表該為此熱切慶祝,為何在消息公報後,沒有舉杯歡呼 ?

  原來,華人身分還有「地緣」的界定,試問多倫多市的華人爭取北京或多倫多申奧成功,當華人的僑居地與其原居地出現利益衝突之時,華人應以「地緣」之國籍為第一考慮,或以「血緣」為首要 ? 現今一般華人對國家觀念含糊混亂,且易陷入無休止的政治爭論,而全球化的趨勢,引發的是城市競爭,故筆者看「地緣」較國籍更恰當處理華人身分迷思。身處香港的中國人,為何對內地來港的同胞存有成見 ? 看來是「地緣」的利益高於「血緣」的考慮 ! 台灣本土與外省族群之間的衝突,同是以「地緣」掩蓋其他因素。

  此外,華人更要面對「語緣」的多元格局;假若身處不同地域的華人聚首一堂,華人身分的界定是否必然以華語或中文為準則 ? 海外華人要走「華僑」(聚居唐人街,日常生活滿口鄉音),或走「華裔」(身處市郊,滿口流利當地語言,不懂或略懂中文) 路線 ? 當某些地區「華裔」多、「華僑」少,國際華人教會組織宜以哪群人為主體 ? 香港華人與普世華人交流,我們仍要廣東話為單一主體,還是善用兩文三語 ?

  「血緣」、「地緣」、「語緣」三者有時一統與重疊,時而分隔與矛盾;身為基督徒的華人,「信緣」(信指向因信稱義) 的身分該是我們的首要身分,否則「愛國」或排他性民族身分只會造成分裂與紛爭。當我們承認華人身分的多元性,不拘守框框,兼容並包,華人教會才能對歷史作出交待,不致成為「同鄉會」等類華僑組織 !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