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教會裡有一位姊妹半說笑式的向我說:「你的家真有趣,以津兒有最高決策權。」
事緣那天我們在主日崇拜後,難得有空,於是商討如何樂天倫。爸爸提議到西環探望麻麻一同出外晚膳。我說沒意見,只等津兒首肯,於是爸爸便詢問津兒的意見,姊妹看見一切,隨口向我說了這句話。
我不想猜想那姊妹這番話的用意,我只是不斷反省究竟自己所做的,是培養津兒勇於表達意見,抑或是在培育一個小惡霸。
我常覺得,在培育津兒的過程中,外子和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又像踏鋼線般,必須平衡,拿捏不好便掉落深淵。
就拿上例來說,津兒當然不是亦不可能對所有事情擁有最高決策權,但每逢遇有吃喝玩樂等娛樂時,外子和我都樂於由津兒決定,我們有時也問問津兒想以哪種交通工具來到達所要去的地方。這些瑣碎小事,給津兒一個表達機會,也給我們繼續溝通的機會。
例如津兒說不想探望麻麻,我們便會隨即問為甚麼。
津兒樂於分享她的理由,我們也分享我們的看法,然後鼓勵她考慮我們的意見後再作決定。我們不是期望她會改變初衷,我們只希望培養她樂於接納不同聲音,不同的意見。
當然,我必須承認,當我們「問問津兒」的時候,必須清楚自己是否能接納她不同的聲音。事實上,不只一次,我們想與麻麻品茗都因津兒而期願落空。但這些操練,無論對於津兒或是外子和我,都是有益、有建設性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