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戲(三)


1904 期(2001 年 2 月 18 日)
◎ 餘暉集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戲中人,人中戲

  戲假情真,台上演出者投入,扮誰像誰,演活了劇中人。一般來說,戲劇是按照歷史中的事和人,由編劇家增增刪刪,後來又加上一點穿插,有長篇累續,視乎觀眾們的喜好,連續的由頭、二、三本直到十來二十本,沒完沒了。有些是單本獨齣,成了一些角兒們的所謂拿手好戲。有些整個劇團人數逾百人,全團參與演出的大堆頭的「群戲」,生、旦、淨、末,人人有份。有些一個人獨自擔綱,(行中話是:「挑大樑」,各有不同的表演發揮,也各自擁有他們的觀眾。

  大多的劇本材料,真正採用全部正史的不多,都選用一般通俗的坊間小說。每個朝代的盛世,就編得花團錦簇,喜氣洋洋,歌功頌德。由盛而衰,又出現些亡國恨、孤臣孽子的辭朝哭廟。就以國粹的各地方的劇種,所有劇目都離不開這框框。因為有事當然要有人,似乎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劇中人也正如事實上一樣有正和反,人物也分忠與奸,正反是對立,忠奸要分明,這樣就好戲連場了。

  一般的演員,都是經過一段艱苦學習的。國劇(京劇)藝員,是從小加入「科班」,現今是戲曲學校、藝員訓練班了。目的都是要培育一群群的演員,就以話劇和電影、電視,除了少之又少的天才之外,都是刻苦生涯中熬出頭的。

  一些忠於藝術的演員,不管是哪一個劇種、哪一門行當,除了學習和演出,還要仔細思想研究劇中人的個性,才可以演活那個角色。甚麼活關公、活包公、活曹操......有時真是入木三分,一些演奸角的,常會招來人們的喝打。

  偶然讀了同文的一篇似是劇評,寫了這幾篇,話匣子打開,沒有個停,似未合週報範疇,就此打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