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番寒徹骨


1865 期(2000 年 5 月 21 日)
◎ 溪水旁 ◎ 陳國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唐朝希運曾以《塵勞迥卻》一詩,道出修行悟道必須刻苦用功。

  塵勞迥卻事非常,緊握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詩人要指出,修道者想要超凡脫俗並非易事,比如梅花未經嚴寒熬煉,怎麼可能有撲鼻的芳香呢?沙漠教父雖與希運素未謀面(事實上也不可能),但在修道必須經歷一番寒徹骨的觀點上卻如出一轍。沙漠修道生活要求修士克己修德,修士要全力以赴,不可以苟且偷安。

  教父的克己苦修生活,對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在物質充裕、安定繁榮、不愁衣食的今天,克己苦修就是等同禁慾。禁慾當然是違反天理,更是與人性背道而馳。然而,苦修就是禁慾嗎?克己就是違背人性嗎?若要正確地認識苦修或克己主義,又非要從心入手不可。根據希臘教父的看法,心不單只有感情的功能,還有靈性的功能。事實上心最大的功用,就是它具備了能夠感應、默觀和反照道體(the Logos)的能力,正如亞他拿修(St. Athanasius)所說:「心是道的一面鏡子。」然而,這面鏡子往往被偏情和妄念所蔽而變得模糊不清。所以,若要使這面鏡子回復原來的明亮,苦修或克己便在所難免。教父俄利根(Origen)認為,苦修或克己主義的目的,乃是要我們的心能夠控制整個人,換言之,我們整個靈魂必須化成心。

  如此看來,靈修必須克苦用功,而靈命的成長一如梅花,必須經歷一番寒徹骨,方可以有撲鼻的芳香。「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七13-14)儘管教父強調禱告純然是上天的恩賜,是上帝主動啟示自己、與人交往、體恤人心的行動,然而,神恩不單只沒有否定了人的意志,它更有待人自願的投入和積極的參與。聖馬卡域(St. Macarius)說:「人的意志是一個基本條件,因為缺少了它,甚麼東西上帝也不能作。」正如卡理士圖韋爾(Kallistos Ware)指出:「救恩有賴兩個緊扣一起的因素,雖不能對等,卻又不可或缺:上帝的主動和人的回應。」

  昔日的教父攻克己身,今天的基督徒也不能例外,尤以處身在一個充滿着貪饕、迷色和貪婪的環境中生活的基督徒。我們需要好好地鍛煉自己的生命,使它能夠經得起風暴,又能夠抵擋得住嚴寒。不竟,「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十一12)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