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高峰《無牆教會》


1863 期(2000 年 5 月 7 日)
◎ 文林 ◎ 黃瑞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我們走在一起時,堂會之牆、宗派之牆已在不覺中消失!各堂會同工如同一隊同工隊(不是行政使然,乃是異象凝聚),合作堂會彷如一所教會(不是組織帶來,乃是互動的結果),我們以為這已是了不得的大突破,只是神的意念乃是高過我們!

  

一、 緣起風雲時

  筆者的堂會是一所以中學畢業生、中學生為主的學校教會,所以她也有着一切學校教會的優缺點,建堂三十餘年後,面對社區老化、遷校,檢討堂會的福音力,發現過去因有龐大的福音對象而漸漸養成較內向的氣質,吸收新人並不容易。幾經討論,試定位為社區教會,這意味着要迎接不同的人種。對已習慣內向、內熱,這是種冒險。然而,神的意念高過我們,一九九○年,教會摸索前路時,一個嶄新的概念吸引了當時的領導層(同工及執事們)就是「小組教會」。當然「她」並不是救亡起死的靈丹,但經多番討論、探索,定為值得一試,故此,一九九三年,開始傳遞異象、教導概念,試將不同團契轉型,期望一九九四年能全面小組化。只可惜因種種主客觀因素,在轉變過程中,遭受極大困難及考驗而幾乎夭折。但主恩夠用,一九九五年總算全面小組化了。就在這年,賜異象的主感動了教會的領導層,指示一個我們漸漸走上,卻做夢也不敢想的社區異象──龍城區要成為一個基督徒的社區。

  

二、 一個基督徒社區的夢想

  一九九六年始,我們積極聯同區內有同一異象的教會,展開了每年一度的「龍城區基督教節慶」除了嘉年華會外,主要是動員教會肢體,不單到大街小巷去傳講福音,亦登門拜訪,這樣,肢體看到那許多困苦流離的人,就被感動,結果不單講福音,亦有「做福音」(透過服事行動,叫被服事者受落,叫旁觀者動容,有些亦因觀看基督徒服事而主動表達要信耶穌。)各合作教會、教牧們不單同心,也學習彼此相愛,操練不分你我的合一,至今區內十餘所堂會絕大部分都成為贏得社區的夥伴,大家感情濃郁,我們真希望每幢大廈最少有一個小組,在二○○五年時,全社區有絕大部分(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居民是基督徒。當我們走在一起時,堂會之牆、宗派之牆已在不覺中消失!各堂會同工如同一隊同工隊(不是行政使然,乃是異象凝聚),合作堂會彷如一所教會(不是組織帶來,乃是互動的結果),我們以為這已是了不得的大突破,只是神的意念乃是高過我們!

  

三、 一個全港遍傳的運動──無牆教會已在道上奔馳

  「無牆教會」不經意中已在道上,一九九八年九月,我們在禱告中,再領受了一個令我們更震驚的託付,要到各區協助推動嘉年華遍傳。以一個有限資源的小堂會,如何能完成這異象,這託付呢?只是我們已決定只要清楚是主帶領,必竭盡所有去實行,沒想到,最大的印證是帶來了一位義務同工,他領受要專心作傳福音的工作,不是在一個堂會,一個宗派,是在一個非常遼闊的天空下。就這樣,我們製定了「全港十八區福音遍傳」的策略,首五年以全港十八區,每區辦最少一次,最多者每年辦地區性「基督教節慶」,期望每年開發四個新區點,至二○○四年,十八區均在聖誕節舉辦該區「基督教節慶」及動員多人做遍傳,我們估計其時應有三萬位基督徒,請假三日至五日作個人佈道,逐戶拜訪。二○○五至二○○六年,全港每個人均有機會聽福音一次,那時極有可能是大豐收的時期,堂會動員人愈多,收割愈豐。

  為了達成主所託付的,我們有一隊三十人(每年會遞增)佈道隊伍,兩位同工到每一新點區協助該區達成首個遍傳的行動。至截稿時,我們已完成六個地區首期遍傳,參與教會共約六十多間,教牧同工及肢體已感到在「無牆教會」的道上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