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加拿大籍紀錄片導演拉森和一班反消費主義同志在美加發起不購買日運動,呼籲大眾在感恩節翌日(傳統聖誕購買潮的開始)不購物一天,反省習以為常的濫消費習慣。......經過八年發展,今年有超過四十多個國家的志願團體聲援不購買日.......」(《明報》27.11.20)
這幾年的聖誕,教會都預備了大量禮物送給小孩子。在最接近聖誕節的聖誕主日,主日學已大派禮物,每人一份。若孩子參加兒童詩班或兒童合唱團,也有另外一份。聖誕日當然是送禮物的高潮,更少不了出動聖誕老人。崇拜後父母帶孩子外出午飯,餐廳也有聖誕禮物。若加上父母親、爺爺嫲嫲、公公婆婆、Auntie Uncle及學校老師等送的禮物,保守統計,一個基督教小孩子每個聖誕節收到的禮物,有時多達十多份。
記得有一次在教會會議上,我提議「一節一份」的原則,希望教會內不同單位能彼此協調,減少重覆送禮物的習慣,結果以大比數被否決,原因有二;一是執行上有困難,二是聖誕節是開心的日子,應該讓孩子開心。
執行上有困難,恐怕有漏網之魚,這是事實,但總有辦法解決罷。至於聖誕的歡樂,是否繫於有沒有禮物,或是有沒有「足夠」的禮物,卻是值得深思的。
很欣賞這位拉森先生發起的「不購買日運動」,特別欣賞他在傳統的感恩節至聖誕節之間發起這個運動。感恩節原本是感激神恩的日子,神已賜下厚恩,我們甚麼也不缺,又需要消費買東西來幹甚麼?聖誕節是紀念救主基督降生的日子,更應該以簡樸、清淨的心去慶祝,又何須破費大派禮物,結果做成浪費;孩子收禮物太多,反而不懂珍惜和感恩,愛他變成害他,又有甚麼好處呢?
讓我們齊齊學習過一個「一節一禮物」的聖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