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島東、西行的一條主要交通幹線,龐然大物行走起來,真有詩聖杜甫所寫的「兵車行」的首句:「車轔轔」的「叮叮車」。從西環的堅尼地城蜿蜒到筲箕灣,在通衢大道兩行四條的路軌,半空懸著像纜繩般的電線。如今交通繁忙,分秒必爭的時代,早就有人詬病,甚至更有人提出取締,可是它還依然故我地「叮叮」如故,也有些改用了「嘟嘟嘟」的響號。
那就是-電車,從車頭髹上「一九○四」,到如今九十五個年頭,相信這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早有的交通工具(人力車、轎,那不是普羅大眾普遍用的),比山頂纜車、中華巴士、九巴還要早。想當年自有它風光的一面,現在還照樣肩負起「任重道遠?」的責任,在夾雜於風馳電掣的各類車群中,還是我行我素,小小改變仍本初衷,成了香港的特色,舉世皆知。
年來一片加風,逢加必反已經成了為民請命的議員們的一個「賣點」。只有電車加價沒有甚麼強烈的反對,有的也是應應聲的唧唧啾啾,一般乘搭慣的不只沒有埋怨,反覺是加得少。
近來公司為了調節一下車程,把堅尼地城到筲箕灣這條路線取消,馬上惹來一位議員,振臂大呼說是「變相加價」,好一個義憤填膺似的。
作為一個老香港,在戰前,電車收費是頭等六仙、三等三仙,可是路線是:堅尼地城到銅鑼灣、屈地街到北角、或跑馬地。去筲箕灣是要在上環街市站開始的,上環街市到筲箕灣,是另一條路線,收費是頭等一毫、三等五仙,和其他路段是分開的,車資也不同的。但有一樣到如今還不明白的,就是連小輪也這樣,樓上頭等、樓下三等,可是沒有二等(如今已經沒有等次之分了)。
如果說是變相加價,言重了點,最多可以說是回復舊觀,不少老漢們可做個證。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