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葛倫斯對福音派靈修學的理解


1836 期(1999 年 10 月 31 日)
◎ 古道今詮 ◎ 郭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年華人教會對靈修學(Spirituality)、屬靈操練(Spiritual Exercise)、靈命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等課題十分關注,並且從多方面進行反省。本篇文章主要介紹士丹利‧葛倫斯(Stanley Grenz,或譯根茲)對福音派靈修學的了解。他是加拿大維真學院教授。

  

清教徒運動乃福音派靈修學的根源

  葛倫斯認為由於在宗教改革時期,約翰‧加爾文提倡揀選論,將個人的得救視為上帝奧祕的揀選,藉此確立上帝的主權。不過這種對上帝揀選的觀念,令信徒對於自己是否得救產生不確定的疑惑。面對此難題,清教徒提出蒙揀選信徒的標記是內在經驗上帝拯救的恩典,這種對得救的內在標記產生主觀的重生體驗。清教徒靈修學的重點是預備人心接受上帝的說話,藉查經、聽道育養靈命,而基督徒的生命亦被喻為一種在人生裏面克服各種試探的朝聖之旅。

  

敬虔運動亦是福音派靈修學的根源

  敬虔運動強調信徒被呼召過一種新的生活,不再苟且地在教會中作名義上的基督徒。雖然葛倫斯在這部分交待有限,相信這可以反映一般福音派學者,對敬虔運動不能成為當代福音派靈修學的典範的一種態度。大部分福音派學者認為敬虔運動縱使有注重屬靈生命多於神學教義的優點,不過卻有近乎反理智的傳統,並且有個人主義與及屬靈與屬世二元對立的錯誤觀念。難怪葛倫斯只是輕輕略過敬虔運動對福音派靈修學的影響。

  

福音派靈修學的建構

 (a) 安靜獨處不是最終目標

  葛倫斯指出近年流行的靈修學觀念由著重行動、參與、實踐、轉變為內在的安靜。他的評價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成長一方面基於與基督的神祕聯合、捨棄自我、捨棄世界、定睛天國的內修生活,另一方面卻需要投身世界,在世界中服事人筆者十分同意此種對屬靈生命的內修與實踐的重,好比儒家所強調的「內聖與外王」二重觀念。在競爭激烈,生活緊張的現代社會,人缺乏安靜獨處的時間,人在工作表現與成果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在這種環境底下,積極參與,行動往往不能提供人真正的心靈滿足,無法使人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人愈是忙碌,愈無法覺得自己被接納、被肯定。所以,重安靜獨處的內在化屬靈操練方法頗能夠幫助人接觸真正的自己,真正內心的感受,並且將被壓抑的情緒釋放,讓人體驗人性的真實。筆者亦十分欣賞安靜獨處的屬靈操練方法,不過卻重內在修養與外在實踐兩者的平衡。

 (b) 禮儀生活仍是外在的途徑

  葛倫斯提出由奧古斯丁至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都強調宗教超越人的理智,指向人的整合全人格。他認為這種強調人神間人格性關係的觀點,正是福音派靈修學的根基。他這種重人神間人格性關係的立場,導致他對信徒透過教堂崇拜禮儀生活、宗教藝術接近上帝的方法深存疑惑。因此他對聖禮的價值並不重視,甚至視之為中古羅馬天主教會墮落的一部分,令他將人神關係的重點放在信徒個人對神的順服。

  筆者對於葛倫斯這方面的觀點有些保留。筆者十分同意若果信徒沒有對上帝真誠的敬拜,教會崇拜禮儀生活不會自動地使人接近上帝。同樣,教會的聖禮需要信徒以信心去領受。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宗教改革者對當時羅馬天主教的錯誤教導與及教會生活實踐作出批判與改革,作為承繼宗教改革傳統的更正教徒,我們絕對不應重蹈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錯誤,不過問題的關鍵是福音派靈修學是否先入為主地否定羅馬天主教傳統呢?筆者覺得福音派靈修學應該以批判的態度審視羅馬天主教的靈修傳統,以福音的精神過濾不合聖經真理的部分,豐富福音派靈修學的內容。

  

結語

  葛倫斯對福音派靈修學的了解,主要以清教徒為典範,當然清教徒靈修學有極多優美之處,本仁約翰(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實在是一本靈修名著;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論革新的牧師》堪稱神學生必讀的靈修文章,加上愛德華滋的作品,實在是清教徒靈修學的代表作。不過,清教徒靈修學並非完美無瑕,清教徒崇高的道德意識導致對行為表現的著重,容易淪為律法主義。若果福音派靈修學能夠從清教徒靈修學中取長補短,相信能夠豐富福音派靈修學的內容。

 nt>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