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的心路歷程(三)


1817 期(1999 年 6 月 20 日)
◎ 古道今詮 ◎ 黃根春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耶穌基督不單承接施洗約翰的創見,指出人人皆要悔改。他更進一步倡議「愛」的信念。在施洗約翰的宣道內容中,審判的氣氛是非常濃厚的—「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斧子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裏」。在耶穌的宣道之中,常常表達出上帝對人的憐愛。這一點祂與施洗約翰不同,要做到「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實不容易。

  根據馬可福音的記載,耶穌接受了洗禮之後,他看見天開了,聖靈像鴿子般降在祂身上,並且祂也聽見天上的聲音:「祢是我的愛子,我喜悅祢。」至於旁邊的人有否看見這異象及聽到天上的聲音,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馬可單單以第三身單數的動詞來表達耶穌看見與聽到。相對地馬太福音以「這是我的愛子」來介紹耶穌,馬可「祢是我的愛子」的直接句子,便顯得天上的聲音直接對著耶穌說的,四周的人是否知曉並不重要。在耶穌接受洗禮之後,天上的聲音向耶穌呼召並保證,祂就是上天所選立和所愛的人。

  作為一個人,耶穌會怎樣理解這異象?今天,曾經決志要踏上獻身事主的同工們,昔日也曾聽聞主的呼召(當然,上主對人的呼召?可以有形形色色不同的方式)。相信當中有不少的個案,曾經懷疑這呼召的真確性,而以不同的方法去測試「呼召﹂的真實性。作為一個人,耶穌又會否自省,祂自己真的是上帝的兒子,祂自己真的要踏上事奉,甚至犧牲的道路。

  (三)禁食和受試探

  按照馬可福音第一章的記載,在耶穌接受了施洗約翰的洗禮,和看到天上的異象之後,聖靈便催促祂到曠野去,在那裏禁食四十日,並接受撒但的試探。福音是這樣的記載、編排,正好說明,在世上的耶穌得到了「天上」來的呼召之後,便去禁食自省,理解上帝的心意,實踐祂在世上的使命,及計劃前面的道路。馬太福音第四章和路加福音第四章記錄了,耶穌受撒但試探的三段對話,這三段對話也可以說是耶穌禁食四十畫夜的成果,祂將要以怎樣的形式來完成上帝的心意、上帝所給與祂在世上的使命。

  耶穌為甚麼要禁食四十天之久?聖經學者一般都沒有甚麼特別的見解。「四十」一詞大概與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兜兜轉轉停留了「四十」年有少許關係。可是,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與耶穌禁食四十天無論在時間上、在人物和內容上,均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另一方面,耶穌與撒但的對話,也用不著四十天之久。筆者沒有禁食四十日的經驗,然而,當一個人要單獨自處,單獨地面對自己一段日子,總會對自己的過去和成長的過程,都有一定的反省;而自己內心深處最不為別人知曉的事情,亦會湧現自己眼前。當然,若果一個人要去面對面前的道路,或者要計劃做某些大事,那麼,他便要好好的計算一下,他自己可以不可以、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完成之。在四十日之中,除了回顧與前瞻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個人內心的掙扎—我是否真的要做這工作?

  新約福音書鮮有記載耶穌作抉擇時的內心掙扎。事實上,這樣的記載或描述要花上不少的篇幅才可完成。耶穌臨離世前在客西馬利園的禱告,有些少顯示他內心的起伏,然而,這記載只是非常的簡單,敘述耶穌個人祈望可以拿掉那「杯」,可是他卻沒有堅持之。雖然福音書沒有刻意說明耶穌怎樣在曠野度過四十日的光陰,但是從他與撒但的三段對話之中,我們可以推測這三段對話的內容,就是耶穌在曠野禁食所思索、默想、掙扎和抉擇的內容。

  耶穌與撒但對話的內容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第四章分別描述了三次對話的內容:第一次是「石頭變食物」,第二次是「從聖殿頂跳下」,第三次是「向撒但下拜」(這是按照馬太福音四章的次序;路加福音的編排是把馬太第二和第三次的對話次序倒轉的)。

   石頭變食物

  曾經經歷過饑荒,或嘗過飢餓之苦的人,都知道食物對人的重要。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日,當然也希望可以吃東西。在這個時候,撒但誘惑祂,將石頭變作食物。在短短一句的說話之中,撒但向耶穌提出三項的試探。第一,在飢餓中得到食物;第二,耶穌有沒有行異能的本領。當然,若果耶穌在接受洗禮之前,已經行過異能,這便算不得是甚麼考驗。我們固然不知耶穌從前有沒有行過異能神蹟。路加福音曾經敘述過耶穌孩童時的一些情況,可是也沒有提及祂能行神蹟異能。若果耶穌從前沒有行過神蹟異能,那麼撒但的試探便是非常的嚴厲。耶穌會否有自信(相信)自己「忽然問」可以行起神蹟異能來?第一次,從沒有到有的經驗是困難、傍惶、無助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