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展現韌性的復原抗逆力


第3192 期(2025 年 10 月 26 日)

◎ 伴我同行哀傷時 ◎ 鄭漢文

分享:

  9月28日內子和我一起參加馬拉松跑步,她跑半馬(21公里),我跑10K。

  去年12月7日是我首次路跑,到今回已是我第四次跑十公里了。本來以為每次會有進步,誰知今回強差人意,時間上算是四次記錄所構成「個人佳績」(PB: Personal Best)中排行第三。而且,今回是最感挫折的一次。

  首先,跑步時的韌性比以前三次差—跑了2K就右腳痛、跑到5K就左腳也痛,中途數次跳出不如放棄的念頭—跑到8K停了下來,休息了一兩分鐘,還要不斷按摩小腿兼拉筋,才可繼續跑下去。終於完成。

  完賽後整整一週,雙腳依然好痛,復原的速度比以前慢很多。前三次,大概三天便復原了。

  其實,出賽前數天,感到很大的逆境感,被焦慮所籠罩,感到自己不會跑得完十公里—雖然前三次都完賽,又感到自己時間一定比目標時間慢很多—最後其實是目標時間加多了三分鐘。

  從四次路跑的經歷,很能共鳴自己(失去小兒子)「大悲後」這四年哀傷應對的日子(grief coping days),體悟到「展現韌性的復原抗逆力」的難能可貴。

  原來,韌性、復原力和抗逆力這三個中文詞都源於同一個英文觀念:Resilience。Resilience 這個詞源於拉丁文 “resilire”,意思是「彈回」(spring back)。

  復原力着重於「恢復原狀」的過程和能力。強調在受衝擊後,能快速或有效率地回彈、修復。突顯 Recovery(恢復)面向。

  韌性(韌力)着重於「堅韌不拔」的特質。強調物體或精神上的柔韌堅實、不易折斷,能承受巨大壓力。突顯Capacity(能力)和 Persistence(持久)面向。

  抗逆力着重於「抵抗逆境」的過程和能力。強調面對困難、壓力和挑戰時的應對和適應。突顯 Coping(應對)和 Adaptation(適應)面向。

  總體來說,這三個詞彙都指向 Resilience 的核心:「在遭遇衝擊、壓力或逆境時,不僅能應對和適應(抗逆),還能恢復原來的狀態(復原),甚至從中學習並轉化得更好(韌性)。」

  快四年了,依然悲傷不減,自問自己一直「在捱日子」,其實好似路跑的動態中:Don’t stop, just keep going; just keep on running。得在自己的跑途上,找到自己的配速(Pacing)—存活方式,按着自己在其中所創造的意義跑下去。

  人生路上,我身旁有不少同在逆境中奔馳的跑手,很欣賞他們「展現的韌性的復原抗逆力」,如此激勵着我和我家,繼續在學習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