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改的心


3084 期(2023 年 10 月 1 日)
◎ 釋經講道 ◎ 楊有恆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

  (結十八1-4、25-32;詩二十五1-9;腓二1-13;太二十一23-32)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記載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當時的羣眾和宗教領袖作出不同的回應。羣眾熱烈迎接耶穌,呼喊着說:「和散那歸於大衞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太二十一9-11)。宗教領袖們因此更對耶穌存有敵意。

  耶穌權柄受質疑 (太二十一23-27)

  正在教訓人時,祭司長和民間長老問耶穌兩個問題:(一)耶穌憑甚麼權柄作這些事?(二)耶穌得的權柄從何而來?其實這羣宗教領袖的質問不是要好奇耶穌的權柄,而是想從中找出反對耶穌的把柄。耶穌明白並看透他們的動機,沒有直接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反問他們:「約翰的浸禮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天上來的,還是從人間來的呢?」(太二十一25上,和修本)。這反問令他們陷入兩難之間,「因為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太二十一25-27)。因着他們回答耶穌「不知道」,耶穌也不回答他們的質問。

  從以上宗教領袖與耶穌的對話,讓我們知道昔日這羣宗教領袖不懷好意地向耶穌發出質問。同樣我們有時都像這些宗教領袖一樣,在日常生活、工作表現或人際關係上,表裏不一致,口不對心,對人存有敵意。從聖經反省,讓我們來到神面前認罪悔改,重新立志做個正直和表裏一致的信徒。

  兩個兒子的比喻(太二十一28-32)

  舊約聖經中曾多次以葡萄園或葡萄樹來比喻以色列(賽五1-7、耶二21及結十五1-8等),所以對當時的人來說是耳熟能詳。在馬太福音二十一章二十八至三十二節 的比喻,記述一個人分別要兩個兒子到他的葡萄園工作,而兩個兒子各有不同的回應。

  大兒子聽到吩咐之後,起初的回應是不去的,但後來懊悔就去了(太二十一28-29),小兒子聽了吩咐之後,回應是去,但後來卻不去(太二十一30)。耶穌說了兩個兒子的情形後,先讓當時的人自己加以判斷,然後直接將比喻套在他們身上。大兒子代表稅吏和娼妓,因他們後來懊悔,所以可以進神國(太二十一31)。而小兒子是指當時的祭司和民間長老,他們依然沒有一顆懊悔的心,所以他們不能進神國。

  從以上兩段經文(太二十一23-27及28-32)的鋪排,可見作者馬太刻意地將焦點放在施浸約翰所宣講「悔改」的重要性之上。 耶穌講這個比喻,要我們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會否有昔日祭司長和民間長老的影子,不但沒有因約翰的信息而回轉,依然心硬和懼怕羣眾,只會回答「不知道」,沒有悔改和順服的心?現在讓我們重新正視自己與神的關係,徹底認罪悔改,並以行動回應踏上順命之路,遵行神的旨意。

  「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6-17)

  楊有恆(上環浸信會堂主任牧師)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特稿】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29屆培靈𡚒興大會禱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