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家:觀其人、看著作、透視生命
──人物傳記閱讀範例:《全民神學家巴刻》(一)


3084 期(2023 年 10 月 1 日)
◎ 牧心世情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愛閱讀!我也認定:無論是教牧和信徒,都該好好培育喜愛閱讀的情操。

  踏入初老前後,在這些年間,筆者閒來最愛閱讀人物傳記。或問:為甚麼要讀人物傳記?那便要借用著名文學評論家李劼在他一本評論中國文學史的專著中的說法:「文化的真正載體不是書本,而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歷史也同樣如此。不是在書本上,而是在個體的生命中。人文人文,不在文上,而在人上。」換言之,真實的知識不應只是存在於抽象理念上,也可以透過具體人物的一言一行演繹出來。

   華人教會過去也出版過一些偉人傳記,但多以教化為目的,不太講研考據。近年,台灣有出版社以「人物館」出版系列人物傳記,認真出版了好些具份量的著作,包括由華人撰寫和外文翻譯的,提供讀者更多選擇。加上坊間同類更寬闊的出版路線,人物傳記已十分豐富多元。

  讀《魯益師與他的產地》知道大師內在和背後的世界;讀《十架門徒》可深度認識斯托德;讀《牧者的翱翔》有助貼身了解畢德生;讀《找恩典的人》是傳奇作家楊腓力的回憶錄。讀《梅克爾傳》可知道這成長於東德的女孩如何成為冷戰後團結歐洲的中流砥柱;讀《桑塔格》能深入明白文化巨擘兼評論家的成長和貢獻;讀《失敗者回憶錄》從李怡生平閱歷可學習與中國文化共融並鳥瞰近代中國政治左中右。筆者常言:「面對波瀾壯闊的時代轉變,多讀人物傳記可幫助我們視野變得更寬廣。閱讀作家,觀其人,看其著作,與寫作的人心靈相交,深化領會,有助透視信仰和生命。」

   在未來四期「牧心世情」中,筆者打算就已逝世三年的神學家巴刻(J.I. Packer, 1926-2020)的傳記:《全民神學家巴刻》為範本,與讀者分享閱讀人物傳記的點滴心得。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特稿】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29屆培靈𡚒興大會禱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