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託負


3024 期(2022 年 8 月 7 日)
◎ 雲彩見證 ◎ 鄭穎塱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帝昔日將聖道託負在以色列民身上,要他們成為列國的光。於我而言,主耶穌的託負同樣是聖道的委託。信主之前,我是一個死在性慾過犯中、行屍走肉的罪人。但是,上帝安排我轉校至一所基督教中學接觸聖經。就在背誦金句之後,聖靈藉聖道開導我的心,使我察覺自己罪污的本相、進而理解明白基督的救恩,終決志歸主。信主之後,上帝在聖靈中愈發琢磨祂創造我的語言觸覺和想像力,藉此令我的生命向聖道敞開,被其鑄造打磨。所以,隨年月漸長,我愈發經歷聖道不單能救我自己脫離罪的轄制,也能救那些藉聖道認識上帝的人。對於世界的混亂、虛空、黑暗,惟有上帝是「答案」。所以,「世界深切的需要」和「我生命的渴望」所交匯之處,就在於上帝的說話。故此,畢業後我先以三年在機構和堂會體驗全職事奉,再接受神學訓練以回應呼召、承擔委託。

  假如「聖道的託負」是上帝在我事奉生命所寫的故事主題,故事的仔細情節發展就正是在修讀神學的這幾年逐步揭曉。第一步是聆聽。上帝並沒有只是託負我鑽研分析聖經,彷彿其中所載之道是靜態固定的客體。相反,透過神學院的神學教育,我再次認識祂是永活的神,那位藉着聖經持續向人說話,與人互動的主體。所以,所受的託負是持續不斷地聆聽,聆聽祂向這世代的說話和心意,辨識祂當下的工作。究竟在眼前的時代,上帝怎樣引領祂的教會回應祂呢?而現實來說,我內心所感受到的託負是探索處境性的神學(言說上帝)。故此,畢業後的研讀是不可間斷的。不過,這並不意味即時的進修攻讀。教會牧養是神學思考重要的場境:講道、禱告、感受人間疾苦、教導、家訪等工作都塑造出「整體的神學」,使神學連繫於民間疾苦。

  所以,成為「傳道者」是承接「聆聽者」的第二步。恰如其名,傳道者——傳講上帝的道,向人言說上帝的工作。向誰?這代要對那代頌讚祢的作為,也要傳揚祢的大能。(詩篇一四五4 )雖然自我學習事奉以來,一直都在牧養青少年;在實習後更加被服侍兒童的工作吸引。不過,更準確來說,「下一代」是我心感受託負的牧養對象。在歷史的洪流中,主藉過去前人的祝福感動我、我亦因此報恩祝福在將來新一代的身上。這同樣是「繼往開來」的精神。承接前人屬靈傳統的土壤,在其中好與壞中成長,我常願能去蕪存青、活化更新硬化的傳統,為當下的一代和將來的一代創新。現實來說,這包括兩方面:形式的活化是崇拜、講道、小組團契和主日學的方式;內容的更新是聖經研究和神學思想的內容——兩者互為表裹。故此,傳道者必然同時是教會的牧者,不單以腦思考和宣講,同時亦「埋身貼心」牧養——身教言教、幫助下一代——未信或已信的——在聖道以及神學上有更深刻、更活的體驗和認識。

  因此,所謂的第二步,其實同時是第三步:「實踐者」。上帝託負聖道,首先聆聽,然後傳揚,並且實踐。一邊廂,其實,在傳揚聖道之時、在講道和教導、敬拜和禱告當中,我們已經在實踐。所以,更新活化它們的形式本身已經是一種聖道和神學的實踐。而另一邊廂,教會以外的公共空間同樣是實踐的場境。除了關懷貧窮弱小之外,實踐亦指向與未信者就社會文化和議題對話,甚至參與其中,藉此「宣教」、讓人認識上帝。所以,我認為要邁向實踐聖道的話,建基於聖經研究的神學探索是重要的橋梁。而就華人教會的現實處境而言,學術化的神學與實踐之間仍存有鴻溝。如何整合兩者之間以致聖道藉神學得以更有效實踐在教會和公共空間,正是我的負擔所在。

  就此刻而言,我感受到上帝對我聖道的託負在於「聆聽.傳揚.實踐」的三步:以生命用心聆聽,以創意向下一代傳揚聖經和神學,並實踐在教會內外——神國之中。這卻不是直線,而是循環;它們互相補足。祂在我身上所寫的故事仍然未至終局,我仍然拭目期待祂的伏筆和變奏。不過,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守我所交託他的,或譯作「他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信實的祂必領我完成祂給我的託負,我託負給祂的生命。

  鄭穎塱(建道神學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