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末的親筆簽名


2996 期(2022 年 1 月 2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疫情肆虐,許多非政府機構(NGO)包括福音機構及教會,都面臨財政困難,因此最近都紛紛寄出募捐的籌款信。

  但不論是籌款信,或者收到捐款的收據或謝函,近年大部分機構(以至教會)都只是一紙電腦列印的函件。我曾收到不少呼籲募捐的信,內容的確寫得不錯,陳辭懇切,但可惜多數連「此致」之後都是空白的(好像是寄給 nobody),而下款發信人的名字也是電腦出的。

  我有時就是不解,就算這類信函一寄就一千幾百,為甚麼不可以 personal 一點加個親筆簽名,以至負責人親自寫三兩句多謝的說話?難道負責人不着急這不容輕忽的事情?

  近年這類無名無姓、毫無親切感及人情味的信函、賀卡、聖誕卡甚至教會的洗禮證明書真的很多。我真是有點困惑,牧者是否忙到連親筆簽個名也沒空嗎?若我是教友,收到教會寄來的生日或結婚週年賀卡,心中一定歡喜,可是到了生日或結婚週年那天,你見到牧師即趨前去多謝他,只見他一臉狐惑,原來一切是教會電腦和行政幹事流水作業辦的,他原來竟不知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教會或福音機構發出的公函,尤其是募捐信及謝函,負責人總是珍而重之,逐封親筆書寫抬頭受信人的名字,及在信末親筆簽名。後來電腦普及了,或是教會機構多有了行政祕書,牧師或總幹事就「下放」這些工作給下屬,自己索性不去理會。

  當然也有例外,就是上一代的長輩,他們知道親筆回信是一種禮貌,所以百忙中也堅持這樣做。我至今仍保留着海天書樓創辦人余也魯教授的親筆信函,當時無論是大小事宜,他總親自覆信,即或有些是官式公函如活動的邀請函,余教授也必在信末親筆加一兩句說話,再親筆簽名,令人感到十分親切。

  一個親筆簽名,就這麼簡單,但人情味就在那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