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一種「關係教育」


2973 期(2021 年 8 月 15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生命教育關注我與天人物我的關係。簡單來說,「天」指與超越者的關係或對終極關懷的關注,這是靈性。「人」指他者(包括社會和國家)、「物」指環境、「我」指自身。未仔細討論天人物我的內容前,我們要解答三個問題。第一,我與天人物我的關係是一種甚麼關係?第二,我以甚麼態度建立這關係?第三,基於前兩個問題,我與天人物我的關係鼓勵甚麼教學法?今期,我集中討論關係。

  按布伯(Martin Buber)理念,關係大致可分為我—你(I-Thou)、我—它(I-It)。布伯是猶太人,承繼猶大宗教。其中是「Shekina」的信念,意即上主臨在萬物。我們不但可以從萬物中感受到上主的臨在,上主也在萬物中彰顯祂的光輝。一方面,我—你不限於可見的你,因為在你中,我們可遇上上主。另一方面,我—你不限於人,因為在上主臨在萬物下,樹木可以是「你」。

  我—你或我—它指出我不可能沒有你或它的在,因為我的出現已將我從你或它分別出來。所以,我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我,而是在關係的我。我—你與我—它的分別是前者的世界是以主體為主,後者的世界是以客體為主;前者的世界以相遇為基礎,後者的世界以工具性為目的。在我—你關係下,你有其自身價值和身分 ,不是因與我有連繫才有價值和身分。相反,在我—它關係下,它的價值和身分是因關係而產生。因此,我與你的相遇一定要開放、直接和深入,而我—它的關係是控制、功能和膚淺。然而,這不是說,我們要否定一切我—它關係。這是不切實際。所以,問題不是我—你與我—它的對立,而是當我—它關係與我—你關係切割下,我—你不再為我—它提供基礎。

  我—你關乎對話。對布伯來說,對話不只是聆聽、開放和平等的對談,更是一種嘗試從對方立場思想。布伯甚至說,我們須要完全明白對方。這是否可行是一回事,而是否須要如此又是另一回事。事實上,有自己立場從不是壞處,也有此需要,以致我才是我。生命教育是一種「關係教育」,一種我—你關係的培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