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92 期(2020 年 1 月 26 日) ◎ 生命校園 ◎ 陸南鴻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四仔主義」逐漸形成在七十年代,正值香港從戰後及社會暴亂的掙扎中起步,隨着經歷了一段經濟奇蹟,香港擠身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財富累積,進而開創了地產推動經濟,再走上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高速公路,很多人都認為那二十年就是香港的黃金年代。
到了八十年代,是「放認關爭」(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開始退潮的時候,相當程度上,是校園裏之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的拉鋸,加上八十年代中展開中英談判所引發的前期爭議,人心浮動,興起了一股移民風,大學生傾向追尋現實生活的保障,也就不難理解。
就在這現實主義的氛圍底下,在一九七九年,仍然有追尋理想的大學生,激起浪花和火種,尤其是中文大學一張引發熱議的大字報「CU仔,去死罷!!」,確實刺激大學校園不少同學的反思,曾經為一度沈寂下來的校園,帶來了不一樣的氣息。
把這些陳年舊事說出來,旨在引證一個現象。一直以來,大學校園是一個生命多樣體,縱使每一所大學有她的特點和氣質,但大學校園兼容並蓄的特性,實在比中學校園明顯得多,很難「一概而論」一所大學、一個校園,諸如「一概而論,今天的大學生就是這個模樣!」這種論述,注定是失焦失準的。
對基督徒學生而言,在一個生命多樣體的校園中生活和見證福音,實在是個很大的挑戰,要學習「道成肉身,住在他們中間」,實在是深層次的信仰考驗。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