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92 期(2020 年 1 月 26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不過大家是否有細想過兩者的關係,如果兩者同時擁有當然是最好不過,但如大家健康時不一定會快樂,但不健康時便很多人會不快樂,所以有人認為我們趁着自己還是身體健康特別是年輕力壯時,一定要保持心境開朗,每事樂觀面對,不然到年紀老邁百病纏身時,想快樂也為時已晚了。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涉及身體生理、心理和社交三個層面。單是沒有生理疾病,不算是健康;情緒障礙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種,所以很多人會忽略了心理健康,以為身體無病無痛便算是健康,其實情緒不佳一樣會影響健康狀況,所以大家要保持心境開朗才能真正身心健康。至於社交為何也列入健康定義之內,因為社交狀況會直接影響自身的平日的心理狀態,如長期能與家人及親友保持良好關係,特別是心情不佳時可以找到傾訴的對象,情緒的波動也可以很快平伏下來,正如長期病患者也可以擁有快樂的生活,箇中關鍵就可能在於心理與社交兩方面,是否能維持「健康狀態」。
日本厚生勞動省去年七月公布,香港男女平均壽命繼續蟬聯首位,如女性為87.56歲,男性為82.17歲,是所有國家及地區排名最高。然而,二零一七年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指出,本港在「全球十大不快樂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七,與伊朗、伊拉克等戰亂國家同列頭十名內。這兩項排名相當弔詭,長壽理應會快樂,但香港偏偏是以不快樂聞名,當中涉及不少社會因素,不在此長談,不過,可以引證一點就是身體健康確實不一定會快樂,正如前述你要身體生理、心理及社交三方面都健康才算身體健康。所以不少人就算生理沒有疾病都不會感到快樂,因為他很可能心理健康不佳、情緒受困擾,又或者社交圈子狹窄、缺乏傾訴對象都一樣會不快樂。
祝願大家都能夠身心健康從心而發出燦爛笑容,才真正可以做到「龍馬精神」和「笑口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