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巷的歲月


2891 期(2020 年 1 月 19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小孩子,早餐有個菠蘿包或者椰絲包,已很快樂很滿足。

  猶記得我唸的小學內有條後巷,每逢小息,工友就在那裏擺賣麵包,熱騰騰香噴噴的,學生們就拿着錢幣排隊輪候購買,一角錢一個。若果有兩角錢,可以買黄啡色的雞蛋糕,上面舖有幾枚杏仁。

  印象猶深有一款麵包形狀像一支手槍,我們索性叫它做槍包,其實它的味道一般,比不上中間夾有奶油的椰絲奶油包,但男孩子多喜歡買槍包來吃,因為一邊吃一邊可以扮射擊,那是充滿童真的年代。

  回想學校那條後巷,其實很狹窄,依傍着一個小山坡,上面就是葛量洪師範學院。山坡種有樹木,下雨天總見到蜻蜓、蚯蚓和蝸牛,夏天更有蟋蟀和蟬,也有小孩子最愛的金絲貓。那日子的小孩子多不害怕昆蟲,邊吃麵包邊欣賞,甚至捉來把玩。我推測有些同學長大後唸了生物或讀醫科,大概是因自小就對生物有興趣。當時我則多數在旁觀察同學們買麵包的行為,升大學即修讀社會學。

  後巷雖狹小,但地盡其用,還設有乒乓球桌和地上塗有跳飛機的格子。如果所有玩意都已被佔用,同學們就索性在石級上玩猜樓梯,總之每寸地方都可以醞釀出玩意來。

  生活本來就是人生的教室。即使是小小一條後巷,也啟發了我們許多做人的學問。現時香港很多小孩子一天到晚喊悶,只是因為他們缺少了童真和想像力。

  一天在住所附近看見有父母駕車送孩子上學,該孩子看來大概唸小三小四,只見他下車後,母親從車廂遞出一盒鮮奶,他十分不情願地喝幾口,接着母親又遞出一客三明治,小孩子就發脾氣把三明治撥回去。這就是完全被寵壞的港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