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青年性教育需要
 反思教學政策及方式


2862 期(2019 年 6 月 3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年,性議題風波席捲全球,香港亦無法倖免,學校作為教育年輕人的平台,有責任為學生灌輸正確的性教育知識。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已於六月二十一日,假旺角浸信會舉辦「性不教,誰之過」週年研討會,探討如何在學校推行性教育。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指,性教育不是只教授性知識,更重要是為學生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畫,培養正確的倫理關係和責任感等,可見性教育涉及範圍廣泛,長遠有助建立學生整全的生命。

  他引述家計會在二零一六年進行的「青少年與性研究」數據,指青少年的性知識來源大部分來自朋友或同學,其次為網頁及報章雜誌等。然而,大部分青少年卻把學校和老師看作是最可靠的性知識來源,反映他們雖然接觸極多資訊,但卻能認清獲得正確性知識的途徑。因此,他鼓勵老師不要看輕校內性教育工作,又強調學校不但有能力提供專業、可信的性教育課程,更是一個讓機構、家長和社工協作的平台,共同推行性教育,可見學校在開展性教育方面十分重要。

  增性教育課節 籲推校本課程

  陳博士表示,坊間以為青少年多關注同運或跨性別等時尚議題,但綜合明光社多年在校舉辦活動經驗,他指中學生最感興趣的題目卻為「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和「色情文化」,與老師著重的性教育題目一致,反映學校某程度上能滿足學生對性方面的求知慾。此外,他又發現很多學校確實緊貼當前社會議題,從而舉辦相應的講座或工作坊,並非如坊間形容般落後和「離地」。

  惟香港在性教育推行上卻面對不少困難,他認為最關鍵是性教育課節和時間太少,他建議教育局應推動政策改革,在實務上增加性教育課節,同時提升教師人手及訓練;課程方面可由「校本」形式執行,因應該校的教學理念、辦學宗旨設計性教育課程,教學自主。另外,他坦言非政府機構(NGO)雖然可作學校在性教育方面的支援,但強調機構除了教導學生外,更重要是師資培訓,裝備一眾教育工作者。因此,學校應善用而非過分倚靠機構,「若只靠NGO入校,學校的性教育就容易淪為『外判』工程,難以建立學校本身的性教育理念。」

  建立性別認同 首重親子關係

  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分享,愈來愈多青少年持性解放態度,也有人接受性別多元,即重視自我感覺的性別,甚至在性傾向方面,認為雙性戀是時尚和更好的選擇。談及建立下一代健康的性態度和價值觀,他認為首要培育兒童和青少年建立性別自信,例如一至三歲為心性發展階段,父母或老師要肯定和稱讚孩子的原生性別,同時與子女建立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因子女會認同及模仿父母的性別。但他強調,孩子原本的情感依附多為母親,故男孩在性別認同上一般較女孩困難,建議母親應學習放手,父親則接手照顧,讓男孩與父親建立情感依附關係。由此可見,適當和健康的親子關係,將直接影響子女在性別認同上的發展。

  四至九歲則為性別身分確認階段,子女的學習對象可能是同性同學,因此父母應留意子女能否與同學建立融洽友善的關係;如子女因性別氣質而遭欺凌,父母切勿責罵譏諷,應接納每人都有獨特的性別氣質和性情,鼓勵他們學習欣賞自己的性別。他補充,如子女出現跨性別行為表現,父母應先檢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反思是否因親子關係欠佳,以致子女難以認同其性別。

  他又引述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中學生性價值、態度和行為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親子關係是影響子女倫理和婚姻價值的重要因素,同時影響他們的性態度和行為,可見父母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他建議學校家長教師會可與明光社合作,邀請家長和學生一同參與家庭性教育營會,幫助家長突破談性的禁忌;學校亦可與教會合作,舉辦小一學生家長班,教導家長如何培育子女的身心成長、性別自信等,藉這些活動支援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性價值觀和態度。

  校內推性教育 鼓勵分享討論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莫林天欣博士則分享她在性教育課堂上的教學方式,為了增添學習趣味,她會以情景題鼓勵同學討論,例如網友計畫見面或要求傳送裸照等,從同學的回應中討論網上友誼的界線和注意事項。此外,她亦會強調部分與性相關行為的後果,如發放色情短信(Sexting)有機會被人瘋傳,影響自我形象和聲譽,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照片被人保存,從而進行威脅或勒索等。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及行為科學系講師梁林天慧博士亦分享在大學教授性知識的經驗,她在校內教授「性、愛及人際關係」課程,內容涵蓋愛情、友情、親情、性傾向及社會文化等課題,深受學生歡迎。她強調,教授時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本,而非「高高在上」地給予指示,正如耶穌講道也是以人能明白事理的步伐去宣講,務求對方能清楚明確領受信息。因此,她建議除了用輕鬆手法表達外,還可以「問題」方式引導學生反思,同時講述相關性行為的後果,讓學生自行領悟;惟她強調切勿直接否定對方或給予指示,否則或會惹年輕人反感。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