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談信仰:
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小記


2854 期(2019 年 5 月 5 日)
◎ 文林 ◎ 若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文學作品有時是很有效、引起人們談論信仰的材料。因為故事裏總有時、地、人、事幾個元素:角色在某個時空遭遇某個事件,於是衍生出不同的反應,例如一些掙扎和抉擇。如果沒有這些選擇,就沒有故事可言了。

  

  關於選擇,我們都知道,每個選擇背後不單出於自身意願,還涉及各人的價值觀、信仰、身處環境、社會風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看到更多平日閱讀時忽略的部分,甚至平日因為習慣在故事裏發掘細節,於是面對真實生活時有更好的洞察力。這也是為甚麼常有人說,多閱讀的人較具同理心的原因,大抵離不開他們經常藉故事觀察不同的人生。

  

  近期和朋友共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也有這種感覺。這部作品是俄國偉大作家,杜斯托也夫斯基的晚年著作,更加是他死前最後一部作品,可以說是結集他所有心血的經典。

  

  故事主要圍繞卡拉馬助夫這一家人發生。這個家庭有父親費道爾、大哥米卡、二哥伊凡和弟弟阿萊莎,故事裏還描述有一個私生子斯米爾加可夫。簡單來說,整個故事最初就是家庭爭產風波,最終變成殺父謀財的凶案,並且鬧上法庭。

  

  除了主線情節,還有各人的感情歸向、修道院的內部變化、阿萊莎的信仰歷程,一羣小男孩的手足之情,穿插於故事的各個部分。而這些環節,在故事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作者透過這些環節,不單令故事變得豐富、多姿多采,亦藉不同人物的互動,展現不同人物的信仰和討論不同話題。

  

  譬如整個著作裏比較重要的一章《大宗教裁判官》,伊凡和阿萊莎交談時,提及自己所寫作的故事。那個故事大概關於上帝以耶穌的形象,降臨西班牙的塞維爾,當時還有宗教裁判制度(燒死邪教徒)。裁判官是七十歲老人,命人捉拿上帝。民眾聽從判官的話,並向他膜拜。當夜,裁判官到監牢見上帝,期間說:「你現在完全不來也可以,至少暫時你不應該出來妨礙。」之後有很多關於信仰、人類生存問題的討論,以至最後裁判官說:「我將在這上面把你燒死,因為你跑來妨礙我們,因為最應該受我們的火刑的,那就是你,明天我要燒死你。」作者寫來不無諷刺,讀者也可以從字裏行間看到作者對於信仰的叩問。

  

  另一個有趣情節,就是修道院裏、曹西瑪長老的死。據書中所述,長老被認為是偉大的聖徒,屍體卻發出了腐爛氣味,而因為「在這樣的聖徒的身上期待腐爛的氣味真是萬分荒誕……大家期待的是完全相反的東西。」故事裏有一個男孩子伊留莎,他並不是信徒,更不是聖徒,但在作者筆下,他死後沒有發出腐味,甚至成為了其他朋友一個美好回憶。如此比照下,讀者可以見到作者對於當時信仰的批評,還有在他心中信仰的模樣。

  

  對於法制與信仰的疑問,可能也是作者希望表達的內容。因為故事裏大哥米卡最終無法洗脫殺父罪名,被判流放;而二哥伊凡早就準備好逃走的計畫。當阿萊莎被問到:「逃走是否也是不名譽的、不光明的,或者是所謂……不合基督的義」時,他的回答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沒有甚麼。」這樣回答,彷彿事情自然而然,不值得多花氣力解說,同時亦提醒讀者反思信仰的底蘊。

  

  書中還有更多可以引起我們討論的細節或描述,多不勝數,包括:大哥米卡雖然整日口中都掛着上帝,卻經常酗酒鬧事,又差點真的成為殺人兇手;修道院裏的神父們,有些假裝神聖,有些俗不可耐,令曹西瑪長老死前囑咐阿萊莎還俗一段,變得有趣、值得深思。

  

  好的文學作品展現人生百態,其中必然包含不同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只要我們多閱讀,就能夠鍛鍊洞察力。這不單在閱讀聖經時有幫助,甚至在我們觀察世事時也有助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