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渴慕跨越恐懼


2848 期(2019 年 3 月 24 日)
◎ 釋經講道 ◎ 董智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預苦期第三主日(賽五十五1-9;路十三1-13;林前十1-10;詩六十三 1-8)

  本週的三代經課,以一個大主題「離開不義,歸向耶和華」,牽引出兩個重要的觀念。第一個是「渴慕神」,包括「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賽五十五1)和「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詩六十三1)。另一個主題是「主必審判惡人」(路十三1-9;林前十1-10)。

  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三章以比喻表明主人在樹上找果子,卻找不着,便決定把自己一手栽種的樹砍下。面對被砍下的可能,哪有不懼怕呢!雖然園丁求情,還有存留的機會,但仍然是面對着「被審判」的壓力下,去努力不懈地結果子。簡而言之,是恐懼受罰而需要努力改善。這是一種「修正的動力」,原始的推動力是懼怕不堪設想的後果,目光往往落在自身行為的好壞與羣體要求的準則。華人教會,對這種「修正的動力」甚為熟悉,始終這是社會上普遍的運作模式。

  在另外的經文,詩人卻帶出另一種「吸引的動力」,「神啊……我的心切慕你。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是一份對神的切慕,而且是被神榮耀的吸引而帶來一種神聖的牽動。詩人明明身在曠野,心卻在聖所,言詞間聽不到苦澀或恐懼,卻有絲絲的愛意和念掛,這份渴慕之情,可以叫人死心塌地般追隨,甚至是熱淚盈眶地等待着神的臨近。

  這兩種「動力」在信仰成長路上,往往擔當不同的角色。在信仰起步時,有心追求的肢體在學習真理上,往往需要改善舊有的壞習慣,同時間要注入新的價值觀和建構良好的信仰思維與生活。這個過程在靈修傳統裏稱為「克修」,內容包括勤讀聖經、多禱告、改變不良習慣、建立新的屬靈習慣等等。在清教徒傳統裏,是一個「向罪死向神活」的向度(Modification & Vivification)。這個階段,「修正的動力」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信徒在可以努力改正和學習的範圍內,盡上一己之力,務求成為一個合乎規格的基督徒。「吸引的動力」當然存在,而且是信徒常常掛在口邊的言詞。

  當信主日久,良好的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昔日有趣的新知識已變成陳腔濫調,「修正的動力」便成為一份壓力,提醒着信徒尚未做得完全的責任,往往引起內疚、自責,甚至懼怕。有時候,信徒以心靈乾涸或內裏疲憊來形容缺乏信仰動力的狀態。這個時候,正是轉移動力的階段。

  成為我們唯一的吸引,正是詩人所表達他內心的切慕境況,單單是想念着神,已經有飽足的感覺。「吸引的動力」以一個全新的面貌來演繹昔日的「責任」、「應該」、「理所當然」……健康的規範仍然是信徒的保護網,但我們的目光需要由自身的行為和別人的要求,轉移至神的榮光,只有神的榮耀和能力才能昇華「責任」成為「愛情」。

  在預苦期間,甚願我們的目光專注於愛我們的神。

  董智敏 (建道神學院教牧系助理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