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29 期(2018 年 11 月 11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當案主憎恨陪伴者時,陪伴者切勿輕言放棄,他這時有責任保持積極冷靜、清醒和溫柔的態度,與案主一同默觀檢視個人內在(intra-person) 和二人相互間(inter-person)的歷程,留心的不單是意識到的言語認知性訊息(verbal cognitive message),若停留於此,很易流於爭論,於事無補。這時反要注意的是:非語言的情感、身體反應和影像(non-verbal feeling, body sensation & image)等來自前/潛意識(pre/unconscious)的訊息,這裏蘊藏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是引致案主的人際關係困難、內在矛盾、和言行不一等困擾的根源。
陪伴者亦有責任檢視自己在當中是否也有疏失,導致案主會特別喜愛他或憎恨他,對這些責任他需要清楚地向案主承認;而這樣坦誠溝通是一種難得的經驗,日常生活少有。不過就那些被投射過來的物料,陪伴者就更需要耐性,讓案主感覺安全之下,一起回顧檢視,就是帶着一個「不論斷(non-judgmental)的態度」,默觀這現象的生滅和重複。陪伴者當留心不用自辯,太過自我防衞會觸動案主的自我防衞;若防衞機制啟動了,案主就不能冷靜,就無法看清當下的發生的一切。
在雙方都輕鬆平靜下,案主仔細地看清楚,面前的陪伴者是不是就完全是過去的A君翻版?有沒有不同呢?隨着時間,這些移情現象的反覆出現,案主學會怎樣冷靜地看見自己的原始反應(reactivity),而對自己這種重複發生的苦況(或稱「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產生一種憐憫心(compassion,即焦點轉移:由只着緊人際關係困難,變得留意到這個為此問題一直在受苦的自己);因而,他就有動力去選擇做新的反應——把投射收回來,不諉過於人。
正如以馬忤斯路上遇見復活主的門徒,被轉化後,他們敢回去原先傷心地耶路撒冷,與眾分享蒙恩經歷(路二十四33-35)。在未來,過去的陰影可能繼續會影響案主的人際關係,讓他有投射的衝動,怪罪別人;不過,他亦多了一份自由:可以選擇離開過去的我,負起責任和如實地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許德謙(Soul Weaver 靈修導師及美國註冊精神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