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癌症牧養意義
 釐清正確神學觀念


2802 期(2018 年 5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癌患處境確實是牧養的黃金機會,但當中卻牽涉病人及家屬複雜的情緒,教牧除了反思牧養策略,更要向會友灌輸正確的神學觀念。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於四月十七日,假國語浸信會舉辦「癌症病患──牧養的挑戰與機遇」講座,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盧惠銓牧師從牧養角度,分享牧養癌症病人的挑戰及注意事項。

  盧牧師開宗明義指,即使病人患有末期癌症,他最關心的是如何維持生活的質素和功能,讓自己有意義地過活,而非每天「倒數」剩下的日子。他稱,病者在患病過程中,身心社靈狀態或起或跌,因此牧者在癌症關懷路上,經常徘徊於盼望與絕望之中,「無人可確保所有癌症病人能夠康復,你只能活在牧養處境當下。」

  有言,癌患處境是牧養的黃金機會,他籲牧者要反思「為何需要探訪癌患病人」及「為何癌患病人期望探訪」,如果未有答案則表示現階段看不到癌關意義,建議暫緩事工。他又指,教牧探訪的出發點善良,然而接收對象除了感到被鼓勵外,也有可能覺得牧者的安慰是「廢話」,甚至是「風涼話」。他解釋反效果的原因:「因為你裏面本身沒有耐性,未能與人走在死蔭幽谷的過程中⋯⋯那麼你與他(病人)自然相距甚遠。」此外,他又認為癌關不應只定睛在病人身上,更要牧養病者的家庭,例如協助家屬為離世者辦安息禮拜,讓他們經歷無條件的愛,從而認識耶穌基督。

  灌輸正確神學  

  至於牧養策略與實務方面,他指教牧必須對癌症病理有基本認識,並要在教會建立較健康的神學,讓會友平日紮根在正確的神學觀念上,萬一患病亦能以正確的信仰觀面對。他直言,部分教會或會不自覺地扭曲了神學的本質,例如只找癌症康復者分享見證,卻鮮有找離世者家屬分享,「如果教會只找能康復的人講見證,你鼓吹甚麼神學?推動怎樣的信仰?」

  另外,生死教育也是基督教經常討論的課題,盧牧師強調耶穌為人進入死亡,但衪進入死亡後卻為人帶來生命,因此要時刻提醒信徒,必須接受死亡的現實,同時相信死亡是邁向永恆的生命。他又提到教牧一些慣常用語可能帶來誤解,如「上帝聽禱告」,尤其患病教友更潛意識地覺得上帝必應許禱告內容,因此要教導信徒,上帝是垂聽禱告,而非聽從禱告。此外,他又籲教牧反省信心與結果的關係,「我們常聽到:『你信心不足,如果信心夠就會康復。』我們講見證時,有時不自覺說了這些話。」他提醒教牧同工,除上帝外,無人可論斷人的結局與信心有直接關係,因此需謹慎說話,避免不自覺地塑造錯誤的神學。

  反思同行意義

  總結牧養經驗,他認為牧者最重要是抓緊機會,付諸行動並適切地回應病者所需,更要持之以恆,方可有效表達恰當的關懷。他又形容,無壓力的陪伴、用心專注聆聽、合乎現實的安慰、具體的支持,可說是耶穌的福音臨在四重奏,提醒教牧進行癌關事工時,應身體力行將這些元素演繹出來。例如,面對病人的抱怨或掙扎,教牧毋須急於提供神學標準答案,盡量先聆聽不判斷,再引導他重新思考信仰等。同時,輔導過程中要緊記自己是「陪跑者」,即使輔導經驗豐富,也要跟上病者的步伐。「你受的訓練是陪跑,是按他(病人)的能力和階段去跑⋯⋯而不是拉着他走。」

  談到教牧的角色,盧牧師認為他們須在教會傳遞異象,為有志從事癌關的弟兄姊妹提供訓練,但強調信徒不能取代教牧,而是支援教牧的工作。此外,教牧與醫院院牧也應互相配搭,清楚溝通彼此期望,藉此提升牧養果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