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演繹生死教育
 憑信仰傳遞平安盼望


2790 期(2018 年 2 月 11 日)
◎ 要聞 ◎ 專訪:本報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可是「死亡」卻是華人社會的禁忌,更成了不可觸碰的話題,結果不少臨終者遺願未了,親人終身遺憾。然而在基督教信仰中,離世只是重返天家的路徑,如能適當地向公眾進行生死教育,不但臨終者心存盼望,摯親亦能得着安慰。有機構於本月初,將生死課題以舞台劇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引發觀眾反思生與死之間的關係。

  舞台劇由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及丁劇坊舉辦,名為「隱若同棺」(The Shadow Box),這齣著名百老匯戲劇講述三個垂死病人及其至愛親人,如何一起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著名戲劇家麥秋正是該劇導演,他是資深表演藝術家,卻鮮有人知道他曾任社工、教師和傳道人等工作,加上早年曾接受哀傷輔導訓練,一直默默關心生死教育課題。他認為,戲劇可透過不同切面探討議題,尤其面對生死話題,戲劇不像哲學討論般「冷冰冰」,又不一定要以哭鬧方式般煽情演繹。

  戲劇展信望愛精神

  故事發生在一個收容末期病人的療養院中,分別描述一個好爸爸、文學作家及痴呆媽媽臨終前與親友的片段。其中,痴呆媽媽一直掛念死去的小女兒,大女兒見狀不忍,為了讓母親有生存的希望,竟假扮妹妹寫信給她,自己卻因此承受極沈重的壓力,最後發現母親一直以意志力等候小女兒回來才肯「離開」。

  麥秋期望觀眾透過舞台劇,嘗試了解臨終親友的心願,並反思達成心願的方法是真實還是虛擬的,不要欺騙病者或隱暪病情;如臨終者心願是等待已離世的人回來,親友便要懂得處理,否則只會延長病者和家人的痛苦。

  此外,劇中也隱若提到「信望愛」三種精神,他稱故事中三個主角都各有盼望和心願,例如爸爸等待妻兒前來陪伴最後一程、文學作家等待事業有成、痴呆媽媽等候死去的女兒等。惟他強調,盼望中必須有「信」為基礎,否則便成了虛擬的妄望,如沒有信仰在心中的盼望更是假的。最後是「愛」,劇中角色都以不同方式表達愛,有些表現瀟灑,有些自以為是,有些逃避現實,各人都在愛與被愛中掙扎。「表達愛的方式應因人而施、因時間而異才有效果。」

  劇中情節對白令人眼眶泛紅,不少觀眾都被台上的演員感染,劇院內抽取紙巾之聲不絕。惟麥秋卻稱,劇中十一位演員均沒有親人患病離世的經驗,所以他常把人生經歷告知演員,讓他們理解病者、親屬、醫護人員的心態和行為。此外,他們又探訪了賽馬會善寧之家,了解臨終病人的實際情況,將現實生活的感受帶返舞台。他笑言:「角色的經歷,等於這班演員對人生上了一堂實在的生死教育課。」

 

  反思悲劇背後意義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平日從事哀傷輔導、生死教育和臨終關懷等工作,今次更擔任「隱若同棺」監製一職,與麥秋一樣希望透過舞台劇,探索「生死」這個恆久的問題。

  多年來推動生死教育和輔導喪親者,他可謂見盡悲歡離合,也深深感受到社會對生與死價值觀的扭曲。他認為,人們常把「生老病死」掛在嘴邊,實際上只集中討論「生」,故社會常標榜凍齡、美顏,彷彿要遠離人會變老和死去的事實。「生老病死除了是自然現象外,還給予我們一些生活智慧和體會。」他以患病為例,小病讓人了解健康的重要,大病讓人學懂珍惜所擁有的,即使身患絕症,也是一個與家人享受餘下光陰、修補破裂關係的機會。可是,社會卻刻意逃避死亡和疾病的議題,慢慢忽略了悲劇背後的價值和意義,只追求金錢和地位,結果人在過程中走向了極端。

  劇中,一位好爸爸希望在臨別前,讓妻兒知道自己將離世的事實,可是妻子卻不肯面對現實,甚至沒有勇氣陪他進入療養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故事讓梁梓敦感受至深,深切體會到面對摯親患病的痛苦,以及臨終者希望珍惜剩下時間,與家人相聚的遺願,這亦是他在臨終關懷中最常出現的片段。然而,人總愛花時間娛樂,往往不願花時間與重要的人相處,結果彼此嫌隙愈來愈深。他指,生死教育其中一個重點是帶出「時間有限」,「你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但你卻不知道對方有多少時間,這故事給予我這種感覺。」

  信仰給予平安盼望

  基督教信仰相信人有永恆的生命,他直言舞台劇讓他加深了這方面的確信。他解釋,當人面對生死關頭,除了需要安慰和支持外,更重要是有盼望及知道死後的去處,因為盼望令病人感到由心而來的平安。「如死後甚麼也沒有,這其實十分絕望,相反如病人知道死後還有事情發生,而且是好的,我看到的是一份安慰與平安。」

  不過,以信仰安慰喪親者也須注意演繹方式,他指信仰同時包含了罪、審判和懲罰的概念,若從此角度出發,病者必然覺得上帝要懲罰自己,家人也會因此受傷。所以他認為安慰喪親者,必須從寬恕與憐憫的角度出發,才能說出安慰人心的說話。「我們可以說:『我不知道你為何會患上這個病,也不明白上帝心意,但相信不論以往做過甚麼,上帝會寬恕你、體裇你的病、憐憫你的擔憂。』」

  在臨終關懷路上,他看到不少病患者雖然數十年沒有回教會,卻希望在人生最後階段再次抓緊信仰,他的工作便是邀請牧師前來,鼓勵和為病患者祈禱,為病人重新建立與上帝、家人溝通的橋梁。他又提到,明白家屬無法面對親人離開,但強調雙方都必須接受死亡的事實,否則將失去僅餘相處的時間,就如劇中一直逃避的妻子,她最終亦願意陪同丈夫進入療養院。此外,他重申要尊重病人的意願,盡量維持其生活習慣,過程中病人自會感受到家人的愛,家屬也因看到其滿足的神情而欣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