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導


2775 期(2017 年 10 月 29 日)
◎ 家庭牧養 ◎ 簡雷瑞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家三口約了爺爺到酒樓晚飯,坐下時,四歲的小女兒發現自己的椅子有污漬,對爺爺說:「爺爺,您坐這兒,我坐您的椅子。」如果您是父母,看見這個情況,您會如何處理呢?可能爺爺立時給孫兒對調座位,也可能父親很快換過另一張椅子,又或許母親把自己的座位給女兒坐,那麼,問題不是很簡單可以解決了嗎?

  如果是這樣,不錯,女兒要求換座位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卻錯失了教導女兒的機會。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的處理方式也是默許和鼓勵了女兒的自我行為。可能大家會認為,女兒只有四歲,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用這麼認真吧!

  不錯,四歲的孩子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凡事只會從自己出發,不懂得為他人着想,所以,「推己及人」這概念對她來說,不會是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刻意培養建立的。

  當時,這女兒的母親看在眼裏,溫和而平靜地跟女兒說:「為甚麼你要坐爺爺的椅子呢?」女兒望望自己椅子上的污漬,沒有做聲。母親說:「哦,原來你的椅子有污漬。」女兒點點頭。母親接着說:「噢,那麼你打算讓爺爺坐這有污漬的椅子嗎?」女兒尷尬地沒有做聲。母親說:「我們疼爺爺,所以不應讓爺爺坐這椅子。那麼,你說該怎麼辦呢?」女兒對這提問可能未能即時回答,這時母親可以引導她,說:「這椅子誰坐也不好,不如我們把它換掉,好嗎?」女兒點點頭。父親說:「不如你幫爸爸一起去把椅子換掉吧!」說着,拖着女兒的手去了。

  在這處理的過程中,母親沒有即時指出女兒的不是,而是耐心地引導女兒,讓她知道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給別人是不對的,然後建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相比直接指出女兒的不是,或是立時把椅子更換,用的時間雖然較長,但帶來的效果卻很不同。如果母親當時直接指出女兒的不是,甚或加以責備:「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叫爺爺坐這有污漬的椅子。」換來的可能是女兒的反抗:「那為甚麼要我坐?我不要坐。」大家可能僵持着,最後為了息事寧人,還是把椅子換過。最終是損失了教導女兒的機會。

  這位母親的耐心處理,過程中沒有責備,沒有批評,既能讓女兒明白到她的不是,亦能保全女兒的自尊,更能讓她學習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做人原則。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欲速則不達,只有耐心的循循善誘,利用不同的機會,不斷地重複灌輸正確的觀念,才能夠讓這些觀念成為他們一生持守的做人態度。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