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大腦想告訴你……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閱讀起動 ◎ 王礽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閱讀與老年癡呆症

    意大利北部七十歲以上的文盲,患上老年癡呆症的比例,是同年齡層受過五年教育者的十四倍!歐洲一間修院,要求修女寫自傳和日記;六十年後發現,寫得比較豐富、閱讀量比較大的修女,患上老年癡呆症的比例相對較低。這都指向有沒有閱讀,跟日後有沒有患上老年癡呆症有關係。

  大腦只佔身體2%的重量,卻消耗身體20%的能量。大腦約重一公斤,估計有一千五百億個神經元細胞,神經元細胞之間的連結稱為「突觸」,是記憶儲存的基本單位,估計大腦有一百兆個神經突觸可以使用,構成了極端複雜的信息傳遞和加工的「神經迴路」。

  現代的腦科學讓我們看到,閱讀能夠使神經元的連接更綿密,而神經迴路活化得愈深,較不容易得到老年癡呆症。

  腦科學認為,語言是本能,大腦中有專門的區域負責語言;但閱讀,卻是後天學習得來的習慣。由於文字只出現幾千年,大腦沒有專門區域負責,幸好大腦具有可塑性,可借助不同區域的協作,自我調整,改變大腦來適應文字的讀寫。但缺乏閱讀習慣的人,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有關的神經迴路就會削弱。所以很多成年人看書時會很吃力,不是因為不識字,而是缺乏閱讀習慣,所以眼睛不斷跳開,成了個「識字的文盲」。

  網上閱讀對閱讀的戕害

  或者你會認為,現在的人每天在電腦和手機上閱讀,字數也相當驚人,所以閱讀習慣應該還不錯。

  雖然現在紙本書的銷售是懸崖式下滑,更有不少人斷言,紙本書的末日將臨。但我勸你,閱讀不必趕時髦,電腦及手機閱讀縱成主流,紙本書卻不必廢掉,先聽聽有關研究吧。

  科學家用儀器觀察我們瀏覽網頁時眼球移動的方式,發現不是呈「之」字形(即一行接一行看);而是呈「F」形,即看了兩三行後,就打直落,沒有耐性看下去。讀者不妨回想自己瀏覽網頁時,是否也有此傾向?網頁每增加一百字,眼睛只停留多4.4秒,大概只看到十八個字。

  PISA(國際學生評量)調查六十二個會員國後,意外地發現,以電腦教學和學生使用電腦的時數,跟其閱讀與數學能力,成反比。每天在教室上網超過四小時的學生,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及數位閱讀和數位數學成績,都是最低的。

  這不難理解,網上閱讀時,我們常處於焦躁、警覺的狀態。網頁充滿色彩,有圖片有動畫,還不斷慫恿你點這個連結、打開那個分頁,又有社交媒體不斷打岔,使你無法專心,更要隨時作判斷,增加大腦的工作量。從大腦斷層掃描可知,閱讀紙本書時雖然在語言、記憶、視覺區有大量活動,但比起瀏覽網頁,可謂安靜得多。由於網上閱讀佔據了大腦太多資源(操勞過度?),就減少了用在思考和記憶的資源。

  紙本書最能保持專注力

  語言學教授Naomi Baron邀請逾三百名大學生參與研究,在使用紙本書、智能電話、電腦、電子閱讀器(如Kindle)和手提電腦去閱讀之間,有92%的人認為紙本書最能保持專注力。其他實驗也發現,紙張的質感比起螢幕上懸浮的字句,更容易刺激腦部感知和活動,即使是使用電子墨水的Kindle,記憶效果仍不及紙本書。

  事實上文字閱讀的學習效果,的確比起其他媒體為佳。有些地方市民常常開車,交通時間又長,就流行聽有聲書,這樣就可以吸收知識又不致浪費時間。但眼看和耳聽,分別在哪裏呢?除了閱讀量外(成人大概一分鐘可看四百字、但一分鐘大概只能說一百六十至一百八十字),尤其對華人來說,視覺記憶是比聽覺記憶強,因為中文同音字很多,單靠聽覺,常出現不確定性,尤其是名稱,單靠聽覺不靠譜。有一次出版社的會議中,記錄者把《換軌》寫成《玩鬼》。

  而且文字的學習優勢,甚至可能優於多媒體。有一個實驗邀請初中老師觀看Discovery頻道的節目,之後講述內容,卻發現很多人即使看了三遍,仍無法完整表達;反之,把文字版看了一遍的人,卻能夠講述。

  你不知道的「閱讀腦」

  剛才已說過,大腦沒有專門區域負責閱讀,分散在不同區域中,產生很多奇妙的效果。譬如單是看到「香水」、「咖啡」等詞彙,便會活化大腦中的嗅覺部分。同樣,身體對書本中的「隱喻」同樣有反應,尤其是有關質感(texture)的敘述。譬要用英文說「她今天過得很糟」,說:“She had a rough(本義粗糙) day.”,比起“She had a bad day.”,更能喚起大腦對此質感的感覺。

  所以你大概已推想得到,研究發現,我們閱讀的是文字符號,但大腦的智力與情緒區域,卻能把文字指涉的事物、所描述的場景,以至角色的心理,與自己過往的經驗整合,使大腦的神經連結與實際發生某事件時的神經連結一樣。所以當你閱讀到一個人在游泳時,你不只是在「想像」游泳,而是大腦中的神經傳達,跟實際游泳時一樣。大腦能顯示出與書中人物相同的「波動」,即能「體會」角色的感受,甚或加強我們的道德與同理心。

  閱讀,增強記憶力,提升創造力

  大腦除了整合文字與經驗,還能把文字不斷激發,譬如你看到「香」這個字,除了大腦中的嗅覺部分被活化,大腦神經迴路也會迅速活化,激發所曾閱讀過跟「香」有關的詞,如「香水」、「香片」、「香港」等,而「香港」其實與香味無關,神經分流下,又會引發跟「香港」有關的相關詞,如「九龍」、「東方之珠」、「金融貿易」等,「九龍」又可能引發「九紋龍史進」等詞的聯想。一個字,連起一串詞。大腦能觸類旁通,但有賴廣泛閱讀,否則識字有限,神經迴路就無法織得綿密。

  以前的父母不鼓勵子女閱讀課外書,最好只看課本。事實上重複閱讀課本是有意義的,因為記憶有賴神經迴路的重複活化。但根據剛剛提過,大腦原來會不斷激活與所看內容相關的資源,那麼透過廣泛的閱讀,可以使不同的神經迴路有所連結,彼此活化,增強記憶。而且一個詞的正確用法,不能只靠定義,還須看上下文。有時一詞多義,必須透過廣泛閱讀,才能完整掌握與辨識。

  過去以為創造力有賴聰明,但現在腦科學發現,創造力強的人不一定要很聰明,卻必須要有寬廣的背景知識,與一般的想像力。也就是說,現在對智慧的定義是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愈多,背景知識愈豐富,神經愈連愈密集,就愈容易觸類旁通。所謂創造力,很多時就是指舉一反三,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從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結語:拿起一本書

  近年「腦科學」對「閱讀腦」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我們了解閱讀及相關行為,帶來很多有用的資訊。這裏只能整理其中一小部分(主要來自洪蘭等人討論閱讀及腦科學的文章),供大家了解在沸沸揚揚的紙本閱讀及網上閱讀討論中,如何加入一點科學化的資料。

  最後,當然是鼓勵你閱讀,尤其是鼓勵你鼓勵孩子閱讀,因為一個有閱讀課外書的孩子,到十八歲時,詞彙量可達二十萬個字根;但若沒有閱讀習慣,則只有六萬個。

  鼓勵孩子閱讀難嗎?你試試在洗過澡後抱着孩子入懷,親子共讀吧。因為嗅覺是最好的記憶線索,能直達大腦掌管情緒的杏仁核,使你們擁有閱讀是件香噴噴的美好記憶。加上孩子大多喜歡被懷抱的感覺,一旦孩子把閱讀跟快樂結連,有了動機,大腦就會分配資源到閱讀上,那就事半功倍了。

  王礽福(宣道出版社社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