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媒體傳揚真道
 關心同行為牧養關鍵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互聯網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少社交平台或電話應用程式,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網絡宣教締造良機。網絡媒體宣教基地Jesus Online已於十一月八日,假香港宣教會恩雨堂主辦「第一屆香港及中國網絡媒體宣教分析及報告研討會」,分析新媒體的特性,思考如何應用此平台實踐大使命。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Jesus Online總監春麗(歐建樑)認為,互聯網思維的特性着重分享,資訊分享愈多得着更多,而且往往發放海量資訊,內容簡單,讓人一看到便覺得「正」。此外,互聯網思維講求不同單位的力量緊扣,彼此聯繫協助,有別於從前看重「獨家發放」的意識,同時發佈者應為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善於在網絡上表達意見方向。他以香港電視及《100毛》為例解釋,前者以傳統電視台方式營運,花很多資源在制作上,一年只得一兩套優秀劇集;後者卻單純以讀者興趣出發,每日在網站更新資訊消息,結果廣受大眾歡迎,這正是互聯網思維成功的例子。

  他續把互聯網特徵套進教會,其中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至為重要,「使徒保羅當年的媒體就是書信,出發宣教前總會先寫信去鼓勵當地教會,此乃Online;短宣期間,親自到當地居住數月,與人接觸,此乃Offline。」他直指O2O是教會的關鍵,牧養不代表將所有事都放上網,真正的牧養核心應為現實接觸,例如聖餐一起擘餅、彼此代禱建立同行關係等。因此他提醒教牧善用Online與Offline,除了以媒體關心弟兄姊妹近況外,有需要時也可面對面作緊密聯繫。

  雖然網絡媒體有助宣教,惟他仍提醒媒體只是工具,惟有上帝的道才能真正改變生命,兩者不可本末倒置,故網絡宣教方法可以妥協,卻必須堅持真理。至於實行方面,他建議教牧思考如何增加互動性,發表受眾感興趣和有共鳴的話題,又強調創新和傳統可以合一,「年長者與青少年常常對立,兩者未必硬要合而為一,但卻需互相欣賞和給予生存空間,因為所有創新都是由傳統開始。」

  教會須具媒體思維

  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執行主任安平多年來見證着媒體的發展,他憶述二零一一年溫州高鐵事故,當時列車內有乘客發放了一張現場照片到微博,結果成了全球第一個報道的人,那時他才真切感受到微博的力量,故開始研究新媒體。他留意到教會常把新媒體當作工具,或者產生矛盾心態,例如擔心牧師因互聯網成名而惹麻煩,又怕會眾只顧網上聽道而不上教會等。然而,他卻提出教會可以「合一觀」看待新媒體,意即教會本身就是信息和媒體,因此必須有媒體的思維,方可於不同時代以合適的媒體平台發揮影響力。

  談及新媒體對基督教傳播的影響,他認為新媒體將「傳播」回歸原始的人際傳播,因人們接受大部分訊息均由朋友發放,所以會閱讀和相信。其次,宣教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新媒體如實紀錄信徒的日常生活和興趣,所以別人也能從中看到他們的行為,「如果生活方式與基督徒行為不相配,怎樣向人傳福音?」所以他提醒信徒要注意日常舉止,因為生活方式就是宣教,朋友圈更是廣闊的禾場。此外,他又提到新媒體將基督教的公共性逼發出來,「教會本是公共,有責任關心社會,但我們常將信仰簡化成與上帝的關係,實際其實遠超於此。」

  「青心」創辦人劉穎牧師則從青少年牧養角度回應,笑言「我po故我在」,指發表文章是新媒體使用者的生活方式,進行網上牧養可投其所好,加上網上資訊傳遞不分地域疆界,禾場很大。惟他強調,新媒體宣教除了硬件和技術配合外,最重要是內容,一切應由關係開始,「我們常要與年輕人溝通,了解其需要,再思考用甚麼媒體能有效接觸他們,回應其生活處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