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09 期(2016 年 7 月 24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這類新紀元版本的「靈性」,往往借用東方或亞洲傳統宗教的一些特色,特別是不同的靜思冥想的技巧,去進入或達至「靈性」的體驗。近兩年跟從事輔導或精神健康工作的朋友傾談,他們掛在嘴邊的,都是「正念」(mindfulness)的修習。而所謂「正念」,簡單來說,就是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刻意留心覺察當刻,以達至從容地活在當下。
驟眼看來,這跟新約福音書中耶穌的教導:「你看天空的飛鳥⋯⋯野地裏的百合花」,或者保羅書信的提醒:「應當一無掛慮⋯⋯」似乎有着巧妙的表面吻合。但是對於一些基督徒來說,其中的分別卻是基本和不言而喻的。
一位教會歷史學者提過兩個並存而充滿張力的基督教傳統,他稱之為「秩序的靈」與「預言的靈」。前者理解聖靈及其一切的恩賜,都不能越過教會既定的制度,畢竟教會本身就是聖靈劃時代的創造。因此,聖靈就只能夠透過教會以及相關的聖禮而彰顯。個別教會間或容許例外,卻總是小心翼翼,不讓那些例外威脅到制度化的恩典手段,例如按手和抹油。主流的更正教會,對於任何神蹟奇事更是例必抱持懷疑態度。
至於後者,則視聖靈可以隨己意自由運行工作,無論是在教會制度之內抑或之外。也就是說,人們可以直接得到聖靈的啓迪和幫助而毋須透過中介的制度。從社會學的角度,這兩種取向可以歸因自祭司傳統及先知傳統;而這兩個宗教角色所產生的張力,更是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