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恩典非商品
 藉福音得着釋放


2709 期(2016 年 7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香港信義宗已於七月二日,假信義中學舉辦「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嘉年華會暨工作坊,道聲出版社執行編輯朱小琪教師、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曾浩賢牧師分別主持工作坊,他們不約而同強調大自然和救恩並非商品,信徒應反省看待兩者的態度。

  履行管家責任 服從上帝旨意

  《創世記》記載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非常好,朱小琪教師在「大自然」工作坊中指出,上帝眼中的美好是「共同美好」,即要顧及別人,如不應將難分解的塑膠製品拋進海,導致漂流至全世界。近年基因改造技術衍生不少問題,根源是人類自以為與上帝看齊,創造不少基因改造食物,她提醒人類擔任管家角色,任務是要按衪的旨意治理大地,而非擔任造物主的角色。

  有言上帝為何容許災害發生,她稱不少災禍也源自人類,如福島核污染主因是人走歪發展科技,結果自食其果,引致核污水流入大海。不過她補充,每次災禍後也會重現生機,牧者單靠電話慰問祈禱已做到許多心靈醫治工作。隨着已發展國家排出的溫室氣體愈來愈多,全球已面對氣溫上升等問題,下一代的生活環境將更加嚴峻,跨代公義問題值得關注。「下一代沒有錯,相反是我們沒有好好管理這世界,結果由他們『硬食』。」

  朱小琪教師亦提到土地公義問題,指土地屬於大自然,《利未記》記載每五十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人民因此得釋放。「今天土地成了商品,投資者無視居民應有的利益,也沒有保護自然,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她指好管家應有神學良知,教會可推行生態改革事工,例如將崇拜程序印製品循環再用,以身作則減少浪費;推行堂校、堂社合作,一同服侍社區,宣揚愛護環境訊息。「開展相關事工不是以舉辦活動的角度出發,而是上帝吩咐我們關心大自然。」

  救恩並非商品 重視與主關係

  曾浩賢牧師主持「救恩」工作坊時,提到把救恩當作商品的例子:十六世紀羅馬教會雖承認每人都有救恩,但稱回去天國前要到煉獄受苦進行補贖,只要購買贖罪券就可減少受苦的時間,得來的金錢將用作興建彼得大教堂。

  他認為,今天教會仍然有售賣「贖罪券」,只是以不同面譜和方式表達,例如有教會認為透過某種工具祈禱能更有效達到神明處,其實不自覺把祈禱變成獲得上帝救贖的商品。此外,也有人認為只要基督徒對上帝充滿信心,他的人生就必然一帆風順,得到祝福。「如果返教會多、祈禱多、信心多就被祝福,這變相把上帝和我們的關係變成商品。」

  他表示,社會文化和氛圍主張「付出才有收獲」和「為未來籌謀打算」的觀念,這觀念同樣影響教會,讓人誤以為救恩是要靠努力爭取得來。他強調:「獲得救恩不需要努力,當我們作為罪人時已經有了,有時我們因不斷犯罪而感內疚,覺得要做得更好上帝才會接納,但衪就是白白將救恩給我們。」因此他認為,每個基督徒同是接受恩典者和銷售者,應一方面提醒上帝的救恩是無條件給予的,另一方面讓人知道,成功並非取決於人生成就或金錢多寡,而是與上帝的關係,這才是叫人得着釋放的原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