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看天地眾生
 任志強:萬物有團契關係


2691 期(2016 年 3 月 20 日)
◎ 要聞 ◎ 專訪:本報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談天地、論眾生,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卻常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央,千百年來彷似主宰世界般生活,不自覺破壞了大自然生態。然而,上帝卻給予人管家的職分,負責治理全地,看管萬物,管理與主宰看似是一線之差,如何於當中取得平衡確是一項屬靈挑戰。

  

  討論天地眾生,必先理解人類在大地中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助理教授任志強博士說:「人類也是動物王國的一員,只是人覺得自己在各方面較優越,以為能夠支配所有事物包括大自然,甚至決定動物的生存模式。」他承認,人類文化發展無可否認較其他物種複雜,但也因此更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各生物的生存條件,令牠們在合理情況下生活。

  《創世記》記載上帝要人管理各樣生物,不過這職分卻被人無限放大,若從企業角度出發或許較易理解「管理」一詞:「這大概相等於總經理或CEO的職位,必須跟從老闆的指引,將其營業方針和企業價值發揚光大,如果將公司當作自己的資產,虧空公款或剝削其他員工的利益,這便是失職。」誠然,人類過去似乎成了惡管家,將地球資源揮霍耗盡,同時更嚴重污染自然環境,令不少生物失去棲息地,相繼絕種。

  團契盟約 萬物互相依存

  既然人類是受上帝所託管理世界,那麼上帝的心意是甚麼?任志強博士半年多前鑽研《詩篇》一百零四篇,他形容此篇經文內容奇特,描述上帝創造的世界和諧美好,天地萬物有其位置休息工作,各盡所能,沒有邪惡與紛爭。例如飛鳥走獸爬蟲、太陽星辰都有秩序,可見上帝不單是創造者,更持續守護和維繫資源的運作;經文甚至描述有海獸(力威亞探)與船隻在海中暢游,和平共處,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世界更有油、酒和滿了汁漿的香柏樹,使生命欣欣向榮,令所有受造物活得『過癮』,這種愉悅閒適的情緒貫串了整篇經文。」

  「人出去做工,勞碌直到晚上。」(23節)經文只有這一節提及人類,他指這是對人生活最平淡、最不加修飾的描寫,「詩人刻意將人與其他物種一併提及,這裏並無提到人有何神聖使命,強調了人是受造物的身分,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員。」從《詩篇》一百零四篇所見,天地萬物彼此有團契盟約關係,互相依存生活,所以人雖有管家角色,同時也是團契的團友,要對自然有正面的貢獻。「地球千萬年來一直都有生物絕種,但沒有一個時期比最近數十年的絕種速度快,如果生物是因人類破壞其生存條件而絕種,這便與我們有關。」因此基於管家和團契團友的角色,他認為人類不可能只顧自己,也要盡力確保整個大自然運作順利,幫助遭遇困難的物種,但提醒不要高估自己以為可拯救一切。

  民間覺醒 認清屬靈問題

  然而,主流教會在崇拜團契較少探討相關主題,他認為原因在於基督教一向強調上帝與人的關係。「聖經敍述人的事為主,信徒多關心自己如何在上帝帶領下過活,因此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現代基督教神學深受歐洲啟蒙運動影響,當時人們高舉理性思維,不以理性為主導的生物便被視作次等,更鞏固了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說法,基督教也認為只有人與上帝才最有關係。上世紀中期,有科學家意識到人類對自然造成的污染,而歷史學者Lynn White更在科學期刊中發表文章,指現代生態危機源於《創世記》給予人管治世界的權力,結果導致生態失衡。任志強博士解釋:「英文聖經對『管理大地』的主流翻譯確實給人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覺,大部分人理解『管理』一詞,就是去掌管其他生物。」該篇文章引來極大迴響,而基督教神學也開始回到神學底蘊探討信仰與整個生態的關係,一直發展至今。

  他強調,人禽之別在於上帝給予我們的任務不同(管家職分),絕非如人類所以為的,能力或智慧比其他生物高,「所以關鍵是如何處理人與動物間的界線,是操控主宰牠們,還是尊重因界線而來的差異?」在他眼中,「主宰」一詞牽涉權力操控的慾望,若人類認為自己是靈性動物,更應學習控制慾望的膨脹,對信徒而言無疑是一項屬靈操練。「今天人類的經濟發展完全建基於慾望,這已非滿足生存所需,而是無限消耗資源和享受,若以可持續生存角度出發,現今社會已過度發展。」

  大勢所趨,風氣使然,談及信徒在世可作的事,任志強博士不禁嘆一口氣,指教會羣體有時代責任,必須認真面對人類造成的生態破壞、對各物種的嚴重踐踏,更重要是醒覺這是屬靈問題,要學習控制各方面的慾望。「但我們同時要承認自己無法扭轉一切,許多破壞生態的行為依舊無法避免,但只有認清是屬靈問題,信徒羣體才有動機改正。」有見極端氣候愈趨嚴重,各國政府也意識到地球面對的生態危機,去年終在巴黎氣候峰會上達成減排協定。任志強博士欣賞政治領袖願意討論自然環境問題,但定下減排指標並不代表解決危機,最重要是民間覺醒,改變資源消耗的模式,徹底轉變生活方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