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校與家庭可用的四式價值教學法


2665 期(2015 年 9 月 20 日)
◎ 教會之聲 ◎ 鄭漢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育主日

  每年教育主日我都會被不同的教會邀請在主日崇拜講道。期望在教育與神道之間,宣講出一些既永恆又應時的信息。起初以為我是教育哲學方面的博士,好像對教育的宣講還可以,但後來我發現神道學方面不足,在教育全職工作之餘,兼讀神學進修至神道學學士(至今尚待完成)。

  知我者,我在中大教育學院任教二十年多,其中發展的包括價值教育。甚麼叫價值教育?簡單地說,價值教育可與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對比:教育除了在受教育者身上培養知識和技能外,還需培育價值觀及其相關的態度與品性。

  價值觀及其相關的態度與品性如何培育?有基督教信仰會有何分別?價值教學法可有以下四種方式:

  第一,「傳統式」就是教師傳習應有的價值取態給學生;家長傳給孩子;教牧傳給教友。

  第二,「自由式」乃是重視成長中的生命如何自主地形成價值取向,家長、教師與教牧是協助當事人的價值形成,讓其從主觀到主動、從主動到自主。

  第三,「對話式」就是傳統與自主的對話,通常是兩代人的互動,相互尊重,有商有量,在交往中形成進退取捨。

  第四,「敘事式」是把一個人的價值形成看成是一個故事,如何由過去經現在走向未來。在更大的配景下,這段故事構成大故事的精采片段。

  基督化家庭宜用哪一種?基督教學校又可用哪一種?教會教導又該用哪一種?如何育成一個價值觀較成熟的信仰人生?

  講道,肯定是第一種方式,把傳統的美好宣講傳給會眾。這個信仰包含聖經解讀及其中教義如何被歷代教會所詮釋,讓信徒依此面對當下的生活。教會還有其他的價值教學方式嗎?讓我們想像,若只有傳統式,教友會變成如何?真的能面對這個世界在地生活嗎?

  坦白說,學校已不能這樣單用傳統式的價值教學法,因為我們的時代已不容許,學生已不再一樣。例如通識教育科要求學生(答題時)要有自己的價值思考,教師不能不用自由式教學法。自由探索構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年輕信徒之所以離開教會,也許是想找尋自由思想的空間。

  家庭呢?父母教養子女,父母不能沒有自己的傳統(作為家教)完全地讓子女自由放任,但又不能不尊重新生命的自主性以及對自由的嚮往,所以,兩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有商有量,讓下一代保持與上一代(以及在上的主)的對話。

  何時才成熟呢?當一個生命,離開家庭、離開學校、離開教會,依然可以敘說這三個曾經生活過的領域如何形成自己的價值成長,持續地在生命故事中重現傳統與自主的對話、活現與不同人物(包括聖經人物與歷代信徒)的對話。倒轉過來,他所活出的生命可以成為家人念記、學校傳誦、教會述說的故事。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香港教會巡禮】